指尖立案 司法便民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6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百姓碍于法律知识有限,四处求人写诉状的情景令人心疼。如今,九原区人民法院一楼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了自助立案系统,百姓只要坐在电脑前,跟随系统提示动动手指,或语音输入,便可生成一份自己的诉状。

  不仅如此,通过微信小程序“中国移动微法院”,也可实现法律业务办理。

  网上立案“不打烊”

  近日,九原区人民法院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人民法院相互协作,成功帮助当事人进行了跨域立案。通过网络,仅用20分钟,就实现了当事人单程就要奔波近500公里路程办理的业务。

  “指尖立案”一小步,司法便民一大步。目前,九原区人民法院建立了专门的跨域立案窗口,当事人或代理律师可以就近选择法院,向有管辖权的异地法院提出立案申请,变“群众跑”为“信息跑”,真正便利群众诉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九原区人民法院,前来递交立案材料的冯律师告诉记者,“过去,同事们总是抱怨有案件立不了,或是为了立案跑两三趟。现在基本上一次搞定,就算材料不全,也会一次性告知补齐,大家都觉得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九原区人民法院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司法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立案发挥了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作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顺利立案。

  “只要当事人有一台可以连接网络的设备,随时随地可以表达诉求,新技术的运用让立案变得像网购一样方便。”九原区人民法院院长张迎涛说。

  案件审理“在云端”

  疫情期间,九原区人民法院五号法庭,民事审判庭主审法官王晓琳敲响“云”上法院庭审第一锤。这是九原区人民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首次启用互联网庭审模式审理案件,也是包头市法院系统“云”上庭审第一案。

  这是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本案原定于大年初七开庭,恰逢特殊时期,考虑到被告居于另一城市,现场开庭风险较大且不利于疫情防控,80后法官王晓琳主动与原被告双方进行沟通,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召开“云”上庭审。

  庭审现场,原告、被告席空无一人,法官和书记员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间穿梭作业。一根网线、两台显示屏、一个麦克风连接了相隔甚远的双方当事人。

  法庭内,三方线上同步视频进入庭审程序,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实时影像、证据材料均可清晰呈现,由法官主持庭审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阅读笔录并完成签字确认等诉讼程序。整个庭审历时2个小时,庭审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上传至庭审信息公开网。

  今年以来,九原区人民法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探索与智慧法院建设融合新模式,引导当事人微信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网上执行,立案、审判、执行法官全部开通微信在线办公,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诉权,“云”上法院成效初显。

  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在九原区人民法院发生的最大变化不仅是多样化、智能化的立案方式,还有法院立案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记者李硕摄影报道通讯员刘亦然)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