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起来 乡村美起来 农户富起来——突泉县发展庭院经济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6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相较于其他地方,突泉县农家院里房前屋后的菜园要“阔绰”许多,小的一亩左右,大的有几亩之多。以前,菜园只是被农民们用来种些自用蔬菜,几乎没有人想到这里藏着一个“聚宝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突泉县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思路,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发展庭院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庭院经济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组织规范、从一村多品到一村一品、从自给自足到增收带贫的三大转变,全县116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近8000户参与其中,覆盖率达到70%,户均增收3550元以上。各类庭院经济项目在全县总面积325.3万平方米的农户庭院里“开花结果”,产出了大效益。

  农家庭院“大不同”

  入秋之后,突泉镇前进村村民李学全轻松了许多,家里的大田长势不错,只等丰收。除了每天到地里查看,老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家的菜园。三亩地大小的菜园里种满了白菜、大葱、辣椒等蔬菜,因为侍弄得精心,菜园里的菜也生长得格外起劲儿,一串串辣椒挂在秧上,一颗颗白菜挺在田间,红绿相间十分好看。

  “现在好了,村里倡导发展庭院经济,我就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了菜,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卖点钱。我现在一年种两茬,紫皮蒜起完之后,就种上白菜、辣椒,现在我院子里的白菜、辣椒保守说能出五六千块钱,按面积来说绝对算是高产作物了。”老李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他根本没拿自家庭院里的这点地当回事儿,现在能有这么大的效益,也是老李没想到的。

  突泉县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突泉精神,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自给自足的历史传统由来已久,全县农村常住户数59074户,实有庭院52298户,占总户数的89%,庭院利用率始终保持在4万户以上。

  小庭院撑起“大产业”

  仲秋时节,来到突泉镇新生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满满当当、五颜六色,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那一串串酸甜诱人的葡萄了。

  “快请进!”种植户孟凡香家的院子里果香扑鼻,她正提着篮子在葡萄园中采摘,见到笔者进院,她热情地打起招呼。“侍弄葡萄大意不得,隔几天就要摘一次,摘早了、晚了都不行,影响品相,直接和价格挂钩。”孟凡香说。葡萄经济的高收入吸引了农户自觉加入到葡萄产业发展中来,大家种植葡萄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现在全村葡萄栽植面积480亩,建成冷棚144栋,暖棚10栋,年产葡萄96万斤,并注册了‘葡香园’商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联盟经营模式,亩产值可达1.5万元至2万元,带动本村58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葡萄顺利脱贫,户均增收近0.57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7万元。”突泉镇新生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久介绍。

  今年,突泉县在原有示范村基础上,选定示范村22个,共整合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1760万元,每村投入80万元,采取“五优先”原则,对示范村优先建设村组连接路,优先下摆产业化项目,优先开展产品认证,优先发展村集体经济,优先开展入村技术培训,推进示范村庭院经济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庭院托起“振兴梦”

  刚走进宋福荣家就听见院子里的芦花鸡欢快的叫声,只见宋福荣的妻子贝洪芹从菜板上抓起一把把白菜扔进了鸡笼,90余只鸡迅速围拢过来。

  73岁的宋福荣是宝石镇宝胜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15年因为老两口缺少劳动力加之身体也不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至2019年,宋福荣老两口养了300余只鸡。货靠谱,人实在,不少顾客都慕名而来,纷纷跟他订货,一时间宋福荣老两口成了当地的养鸡名人,就在养殖的当年宋福荣也顺利脱了贫。

  “原来就靠那点地挣点钱,后来有病就种不了了,全靠包地维持生活。现在通过产业分红和芦花鸡养殖,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对以后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宋福荣说。

  突泉县把发展特色养殖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新路子,把“投资少、周期短、行情好、见效快”的芦花鸡特色养殖列为贫困户脱贫项目。不仅如此,突泉县现在通过庭院畜禽牲畜养殖已经带动贫困户7000余户,饲养芦花鸡54万只,养殖牛、马、驴、羊、猪2.6万头(只)。

  为了提高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建设能力,突泉县把庭院经济培训指导服务作为重点,通过科技培训、选派产业指导员、建立畜牧120服务体系等措施,为贫困群众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逐步提升庭院经济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在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全面推广庭院经济发展,突泉县按照示范先行、典型培育思路,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先行支持小果园、小菜园、芦花鸡、设施农业等庭院产业,大力扶持和培植示范村、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各村各户积极参与庭院经济建设……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实让庭院经济“火”了起来。(张梦迪)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