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非法占用耕地戴上“紧箍咒”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7 09:15  【打印本页】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全国耕地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全国中等质量耕地占比八成以上,但耕地保护仍面临诸多老困难和新问题。其中,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城市发展的矛盾突出,部分地方为了保障经济发展,放松了对耕地的保护,以租代征、未批先建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必须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严格制止耕地“非农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这启示我们,耕地不是任人觊觎的“唐僧肉”,而是全国人民的“大熊猫”,要给耕地保护增加“护身符”,给非法占用耕地戴上“紧箍咒”。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的情况。其中,有的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有的在铁路、道路、河渠两侧违规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有的大规模挖湖造景,还有的通过调整县乡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批,存在批少占多、批甲占乙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也正是此次《通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在。

  从总体看,当前全国耕地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全国中等质量耕地占比八成以上,但耕地保护仍面临诸多老困难和新问题。其中,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城市发展的矛盾突出,部分地方为了保障经济发展,放松了对耕地的保护,以租代征、未批先建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本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但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唐僧肉”,一旦工业、商业、住宅用地不够了,就打耕地的主意。一旦道路绿化、城市造景有需要,就打改变耕地用途的算盘。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使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超小,粮食需求量超大,这“一小一大”是我国的基本农情粮情,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近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足,为改革发展大局起到了“压舱石”作用。然而,粮食生产依然是紧平衡,面临持续的水土资源压力,农田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耕地基础地力依然偏低。“万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粮”,必须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严格制止耕地“非农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

  要建好约束机制,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今后,要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特殊管制措施和特殊保护制度,建立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有奖举报制度;健全耕地监管机制,城市建设不得侵占永久基本农田搞新区,也不得以各种名目违法圈占农地;用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监督管理手段,推动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利用耕地的规范管理,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行业用地标准,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要建好激励机制,调动用地主体的管护积极性。加强耕地保护与财政奖补、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吸引社会资本和新型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行管护。例如,浙江省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按照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对集体和农户给予补偿,用于农田基础设施修复、地力培育等,补助资金数额与农田保护情况挂钩。这使农村集体和农户能够从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中获得稳定收益。在一些地方,永久基本农田地头都竖有一块标识牌,上面刻着“田长”的名字和举报方式,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农民保护农田的积极性。(乔金亮)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