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贺明伟的“杂粮梦”正在变成现实。
一粒粒饱满的荞麦经过筛选后,从传送带上被送往了不同的目的地。颗粒大的做成了荞麦米,真空包装后走向了全国各地,颗粒小的加工成了荞麦粉,销往包头及周边地区。
贺明伟是土生土长的固阳人,十多年前就离开家乡在包头做零配件生意。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他的乡情和乡愁也越来越浓,返乡创业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红土地,种杂粮,到处都有荞麦香。固阳县地处大青山西段,1300米的平均海拔,让这里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适宜杂粮生长。多年在外闯荡的贺明伟,发现了杂粮市场的巨大潜力。
“我的不少外地朋友,尤其是在南方的朋友都喜欢荞麦米、小米等杂粮,他们常常会托我邮寄。我们这里把杂粮当饭吃,南方人按‘药’吃,比如说他们把小米和海参放在一起,就成为了名贵的保健食品。杂粮卖到包头市场只有几块钱一斤,销到南方就能达到二十元一斤。”贺明伟瞅准了南方市场,萌生了生产经营杂粮的念头。
带着一腔热情,贺明伟返乡创业。他引进了优良的杂良品种,在流转回来的土地上进行统一种植,希望通过这样统一规划的模式,提高品质,实现种植质量的统一。“以前,我从村里给朋友买的小米,无论从色泽、颗粒大小,还是从口感上,一次和一次都有差别。我们的产品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叫响品牌,唯一和有效的途径还是提升产品质量。”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经营理念,贺明伟成立了杂粮研发中心,不断试种荞麦、燕麦、小米等杂粮的新品种,最终把适合在大后山种植、品质好的品种保留下来。不仅如此,杂粮中心目前正在研发像杂粮饼之类的杂粮即食食品,希望能够打开旅游市场的大门。为了适应南方的消费习惯,贺明伟还在包装上下功夫,不仅有几斤装的小袋,还有更适合携带的够一次煮粥用的小包装。
贺明伟的“杂粮梦”不仅寄托着他个人发展壮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也承载着家乡人脱贫致富的梦想。
目前,贺明伟的杂粮加工厂带动了下湿壕镇学田新村300多户农民脱贫增收,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多增加1000多元。“我给他们提供种子,指导他们种植,最后以高于市场价回收他们种出的杂粮。”贺明伟说,随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逐步发展壮大,他想带着更多的父老乡亲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记者赵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