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沉沉的,有点大雨将至的感觉。我想抢在下雨前到各村去查看一下防洪情况,顺道看看村集体经济林项目进展情况。
从村委党群服务中心办公点刚出来,正好碰上刘宝栓过来找我,“张书记,我想再多养点牛,你看能在我家门前盖个牛圈不?”
“老刘,现在国家倡导美丽乡村建设,如果每家每户门前都圈地养羊养牛,会影响村容村貌哇。”我耐心地解释。
“我就在院跟前,不会影响别人的。”
“这事儿没商量,我再帮你想别的法子。”
“行!我听你的。”刘宝栓乐呵呵地答应了。
看着刘宝栓离去的背景,我思绪万千。过去,他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这两年通过贷款养牛脱了贫,生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整个村里,已经有31户贫困家庭74人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脱贫致富,他们干劲儿越来越足,收入越来越多,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不过,当初村里确定以扩大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后,实施过程并不顺利。
特别是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贫困户,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有疑惑,这就需要我们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去入户走访,反复宣传党和政府扶贫政策,了解他们的难处,排解他们心中的疑虑。
“发展产业,我们哪来的资金?”多数村民会问到这个问题。
“有扶贫小额信贷呀。”
做通工作后,我们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有劳动能力又缺乏资金的贫困户办理了小额信贷资金,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让贫困户走上致富有门路、生产有资金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扶贫小额信贷就像致富“金杠杆”,撬动起村民的好日子,也才让刘宝栓这样的村民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和信心。
和刘宝栓打完招呼后,我从082县道一路向东,直奔村集体经济林项目区。
到达项目区,站在看台上往下望,果林、鱼塘、田地、养鸡场、度假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集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养殖于一体的多功能经济区已初具规模,正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三年前,这里却是一番另外的景象。
东元永村是自治区确定的2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常住农户322户6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89户353人,村集体年收入只有三万元。
走访入户的过程中,看到农民们生活困难,有的人家一年连四五千块钱都没有,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要想真正致富,除了村民们发展产业,村里也必须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我提出了盘活闲置资产的想法,得到居民的赞同。
之后,我们利用村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实验种植了南瓜、甜玉米和葵花,并得到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50亩农产品全部销售一空,完成年度村集体收入5万元的目标。
今年,我们通过招商合作将村集体果品经济林整体承包,依托春坤山旅游景区,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题,初步建成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住宿体验项目。我大致估算了一下,村集体每年能收入7万元。
对村里来说,兜里有了钱,才算过上了好日子。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眼下,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的这一朴素的憧憬正在变为现实。
金秋九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包头日报社记者奔赴我市乡村一线,寻找决战一线的参与者、受益者,倾听他们点亮小康生活的奋斗故事,感受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对贫困地区产生的撬动力量,触摸我市脱贫攻坚的强劲脉动。
本报特开辟《脱贫印记·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栏目,通过驻村干部、村干部以及被帮扶贫困户讲述的脱贫攻坚故事,全方位展示我市脱贫攻坚成果,标注我市具有历史意义的脱贫印记,记录包头脱贫攻坚的壮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