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兴安农垦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一园八基地﹄
内蒙古新闻网  20-09-25 10:07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兴安农垦是我盟粮食主产区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单位,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每年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兴安农垦充分发挥职工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一园八基地”,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农垦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一园”为兴安农垦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占地200亩,一期工程(面粉加工厂)全面启动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定位为开发高端产品和专用粉,日处理原料500吨、年处理原料18万吨,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东北和蒙东地区最大的高端面粉和专用粉生产企业,预计年销售收入3.5亿元,利润3500万元、利税350万元,安排就业岗位30至50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分3年实施,2021年启动杂粮杂豆、水稻深加工项目,2022年启动豆制品深加工项目。三年建成后,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

  以下为“八基地”:

  万亩绿色水稻产业基地

  以霍林河、古恩宝力皋沟灌溉为依托,在优势产区建设集中连片水稻种植基地,年内已新增1万亩绿色水稻,总面积已突破6万亩。预计实现年产水稻6000万斤,总产值突破1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农垦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万亩牧草产业基地

  在跃进马场启动10万亩牧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注册成立草业公司,集中发展高丹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产业;该项目分3年完成,10万亩牧草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盟最大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年产优质牧草30万吨,亩纯收益千元以上。

  今年已完成种植2万亩,预计实现利润2400万元左右。

  万亩中草药基地

  与河北安国中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以呼和马场、跃进马场为依托,辐射延伸至其他农牧场,今年已新增中草药材2万亩以上,目前累计达到4万亩以上,分5年打造北方最大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在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力争年内合资成立中草药材切片厂,延长中草药材产业链条;成立中草药材育种研究所,促进中草药产业多元、健康发展。

  基地建成后可年收中草药3万亩,年利润可达1.35亿元,经加工萃取制成饮片可实现年利润2亿元左右。

  “两牛”产业基地

  启动和持续推进三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吐列毛杜农场兴垦鸿安联合公司三年打造5000头肉牛养殖规模;巴达尔胡农场肉牛养殖场,年内突破1500头规模;八一牧场肉牛养殖场年内达到1000头养殖规模;带动垦区实现年内新增优质肉牛1万头以上,全系统肉牛存栏达到2万头以上。

  借助伊利乳业进驻我盟、中利牧业2.5万头现代化生态循环奶牛牧场入驻呼和马场机遇,谋划启动呼和马场5000头现代化生态循环奶牛牧场建设项目;目前,项目选址、草牧场流转手续已完毕,下一步将继续推进项目可研、资金渠道等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积极推进“两牛”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农垦经济实力和高质量发展。

  万亩专用玉米产业基地

  依托盟开发区龙头企业,扩大工业用玉米种植面积,实现种植60万亩以上;以公主陵牧场、八一牧场鲜食玉米加工厂为依托,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实现面积达2万亩,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努力提升玉米全产业链效益和产能。

  万亩大豆繁育基地

  与黑龙江省作物育种研究所开展合作,借助育种研究所品种研发优势,开展大豆良种选育扩繁工作,打造30万亩优质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在自主大豆品牌方面有新突破,为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

  万亩优质小麦基地

  结合兴安农垦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启动建设,2020年在北部农牧场建设了集中连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目前,小麦已收获完毕,待面粉厂建成投产后,优质小麦原粮将全部供应给兴安农垦面粉加工厂,为高端面粉生产线提供绿色优质小麦原粮,实现产、加、销一体的小麦产业链布局。2020年优质小麦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计划三年内达到20万亩。

  10万只肉羊、10万羽草原大白鹅养殖基地

  该项目位于跃进马场,分3-5年完成10万只肉羊养殖和10万羽草原大白鹅养殖基地建设,年内完成5000只肉羊、3万羽草原大白鹅养殖规模。“双十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今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040万元。

  兴安农垦将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垦力量。(海福)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