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坚持以融合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挖掘产业资源优势,因势利导汇聚产业发展力量,不断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互动,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建强堡垒提能力。以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两个覆盖”提质增效为抓手,找准党建工作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按照“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采用单独组建、村企联建等形式,在全旗笤帚苗、肉牛、药材、杂粮等产业领域,因地制宜建立建制性产业党支部25个、联合党支部2个,向142家产业合作社或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49名,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里,在产业发展链条上建起了“指挥所”和“先锋队”。
多元共建聚合力。紧紧围绕“做强笤帚苗产业、做大肉牛产业、做优肉驴产业、做精扁杏产业”总体目标,一体推进党建联合体和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笤帚苗“一带三区”、肉牛“一带五区”、肉驴“一带四区”和“百万亩扁杏生态提升工程”等融合党建红色风景线3条、示范片区4个、示范点19个,200余个基层党组织、3600余名党员参与到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中。截至目前,全旗已打造各具优势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21个,统筹推进药材、林果、杂粮和文旅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动实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整乡推进、整县提升”。
培育人才添动力。聚焦全旗产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牵头,在全旗选拔一批有思路、有技术、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在农村牧区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建立起人才专家库,推动技术人才到产业一线真抓实干,实现人才资源共享,补足人才短板,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整合资金82.8万元,组织160余名产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赴京参加培训,依托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柴达木红格尔培训中心、契丹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4个产业技术实训基地,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3场次,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
盘活资源增效力。按照“一村一策”“几村一品”发展路径,结合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禀赋,探索推动支部领办、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领嘎查村党组织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逐步盘活村级资产资源等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造血功能。目前,全旗共培育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龙头企业54家、专业合作社1378家、家庭农牧场216家,发展药材、林果、精品果蔬等6万余亩。(钟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