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元宝山区: 跑好监督执纪“第一棒”
内蒙古新闻网  20-10-09 15:55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信访接待室是面对面接触群众的第一扇窗口,接待信访群众是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第一道关口,受理信访举报是监督执纪工作的第一棒。1至9月份,元宝山区纪委监委共有20多名干部参与信访接访工作,累计接待群众来访410批560余人次,其中反映党政机关干部问题的220批380余人次,反映农村干部问题的190批180人次。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元宝山区纪委监委依靠人民群众正风肃纪履职尽责的信心与决心。

  年初以来,元宝山区纪委监委继续推行“1+X”轮流接访模式,让参与接访的纪检监察干部成为纪法宣传员、廉政讲解员、接待服务员,围绕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坚持规范问题处置、规范工作程序、规范举报行为三项原则,认真倾听群众诉求,主动宣传政策法规,做好答疑解惑和情绪疏导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举报这个问题线索主渠道作用。

  区分业务内外

   规范信访举报问题处置

  “您好,请坐。你要反映什么问题,请慢慢说……你所反映的楼房漏水问题,不在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业务之内,需要到区住建局和物业部门反映解决。”正在接访的派驻区法院纪检监察组长于卉芬,认真询问来访群众,熟练解释纪委职责,耐心告知上访人应去哪个部门办理,上访人满意离去。

  监察体制改革后,基层群众以为纪检监察机关“包打天下”,凡是举报反映的问题都应该受理。负责信访接待的纪检干部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纪委监委管辖的是党组织、党员、监察对象违纪问题。对于业务范围内的信访举报,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详细记录被反映人信息、问题摘要、举报类别等具体内容,为精准提炼线索、精准研判处置打好基础。对于业务范围外的信访举报,则耐心说明原因、解释有关政策,告知其为何不能受理,应该去哪些单位或部门办理,引导正确信访途径。

   严格执行规则

   规范信访举报工作程序

  在元宝山区纪委监委信访室,金锋每天都要在专用电脑前忙碌上一两个小时,核对人名单位职务,总结提炼关键内容,扫描复印录入系统。

  对待来访群众,接访人员一律告知其应持本人身份证,并按照格式书写举报材料,内容包括被举报人姓名、基本违纪事实,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规定,对“仅列举出违纪人员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行为名称但无实质内容的”则不予受理,从源头上把控问题线索质量,减少猜测诬告和不实举报。对属于受理范围的问题线索,逐一编号登记,并通过内网专用扫描机传输进系统,为精准统计、分析数据、查询重复件打好基础。严格执行信访件“一签批一移交”制度,详细记录领件人员名单及日期,特别备注领件人联系方式,并对信访件加密处理,确保所有处置环节无流失、无脱节、无疏漏。

  摆正工作位置

   规范信访人员举报行为

  元宝山镇的老党员张某,上了年纪耳朵失聪,觉得自己作为村办企业几十年的负责人,应当享受连续工龄和干部待遇,一连多日上访。纪委监委信访接待人员反复笔写,书面交流,沟通答复,有时一次性写字8页,最后在公安、人社部门配合下,终于说服张某离去。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党和人民保持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程度的“晴雨表”。元宝山区纪委监委在受理群众信访举报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工作理念,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原则,摆正工作位置,摆正与群众的关系,通过领导带头接访、干部下访、主动约访、适时回访等方式,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在为信访举报群众提供细心周到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信访群众实事求是、合理合法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依法规范或劝导不法信访行为,对不属纪检业务受理范围的信访事项,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把“为什么不受理”“应该向哪反映”讲清楚、说明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对不听劝阻、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纠正、严肃处理,营造安全有序的信访举报环境。

  元宝山区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表示,要牢牢站稳政治生态“观察员”的角色定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深入挖掘信访举报数量变动、问题表现,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之间的关系,从个性找一般,从表象看本质,加强对本地区政治生态的分析研判,找准病灶,精准画像,为清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提供有效信息服务。(赵强 赵利华)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