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沙尔沁镇海岱村的村民们正在收割新蒜。记者王舒摄
走进东河区沙尔沁镇的海岱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地里的“海岱蒜”丰收了。村民们个个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忙着将绿油油的蒜薹拔出后用麻绳捆扎好,整理、包装后上车,等待专人上门收购。
“今年的天气雨多,蒜的长势不错,这几天上门收购的客商不少,我们干着也起劲儿。”海岱村村民郭二生说起种蒜,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现在年龄大了,去外头到处打工也不是个办法,正好在利丰合作社找下种蒜这个营生还能常年有收入,心里可踏实了。”
郭二生口中帮他“蒜”出致富路、“种”出好日子的正是“土专家”、“田秀才”尚全民。2012年的初冬,土生土长的尚全民被选举为海岱村的村主任,凭着一腔浓厚的乡情,老尚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召开“两委会”,跟村民们商量着咋能把有着100多年种植历史的海岱蒜种出规模,增大市场占有份额。那时,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反复广播,动员村民,可是大家伙算了算“经济账”,即便种植大蒜每亩地补贴1000元,他们还是觉得耗时耗力不如种玉米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划算……这可咋办呢?尚全民眉头紧皱,辗转反侧地思考如何搞出特色,种好“致富蒜”。
一转眼就到了2014年的春天,“清明不在家,暑伏不在地”,眼看着种蒜的好时节就要过去了,“村民们担心不敢种,那我就先做出个‘模子’来给大家看”,尚全民心里盘算着探索合作社模式,流转了50亩土地、推进保鲜库建设、外出学习培训……就这样“包头市利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可是蒜季到了,看不到蒜,老尚一个人在田间地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由于气候、选种、技术的原因,所有的蒜苗“全军覆没”了,现在说起来,老尚还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老尚不要灰心,咱们已经跟市农牧局争取了10万元资金补贴,你总结下经验,重头再来。”听到区里相关部门的惠农政策,尚全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种了几十年地的尚全民很快就总结出“蒙头水”、“打冻水”的浇灌时间和火候,把握住了大蒜成熟时候的高度和蒜头的丰满程度;摸索出提前一周“打地膜”的种植模式,提升了大蒜的产量,减少了人工耗费。“从刚开始用传统种植方式种植,到参加培训、总结经验,我们掌握了选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新技术。”转眼间,抽蒜薹季节快到了,老尚的“蒜娃娃”们好像也感念他的精心呵护,长出来的蒜都白白胖胖的,一掐肉质致密、蒜汁粘稠,一吃起来味道辛辣、口感香脆,一时间“海岱香辣蒜重现江湖了”的消息不胫而走,独家报道、免费展台纷至沓来……
为了打开市场,拓宽销路,尚全民一面发展深加工、代加工产业,蒜泥、蒜醋、蒜酱油、黑蒜荞面、腊八蒜……就像变魔术似的,他的“蒜娃娃”们一个个都“女大十八变”,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在包头市三区,哪怕顾客只是下了十块钱的订单,老尚都驱车上门送货、宣传,慢慢地打开了市场。2018年,老尚带着他的“蒜娃娃”们进京评审,具有百年历史的“海岱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火了的“海岱蒜”让好多村民又开始重新算起了“经济账”:“半亩蒜等于五亩玉米地的收入,何乐而不为?!”一下子,有40多户村民都开始加入利丰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种起了增收致富的“明星蒜”。 “栽蒜、掰蒜这些营生用工多,活很好找。栽蒜的市场价格是130块钱左右一天,我已经干了7天,能挣近1000块钱。”村民刘来喜忙得顾不上跟记者过多的搭话就继续干活去了。现在像刘来喜这样能在家门口就找到工作的村民都感叹:真是种蒜种出了好光景。
如今每天在地里风吹日晒的尚全民总是喜笑颜开的,一脸淳朴的笑容下堆满了常年劳作积攒的皱纹,老尚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头带着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蒜我赚”的小康路。(记者王舒 通讯员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