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精准扶贫覆盖全市广袤乡村 昔日贫困村 今日幸福村
内蒙古新闻网  20-10-16 10:07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2020年,包头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初的23900人减少到13人,贫困发生率由2.78%下降到0,2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县固阳县于2019年正式公告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曾经的贫困户腰包鼓了,曾经脏乱差的乡村变美了。

  站在村子的最高处,近看村容村貌,栋栋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条条通村路宽阔平坦;远眺退耕还林大半,青山绿水代替了荒地秃坡,宜人景致满眼,不会再有狂风黄沙引愁绪。再往远处看,各种机械正在高标准农田里收获,现代化农耕正在打开现代化农村新格局。

  这是固阳县金山镇协和义村的景象。谁能想到,这个村,曾经是包头市最大的贫困村。如今,全村453户91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年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这里的脱贫历程,是包头市27个贫困村脱困、239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缩影。

  “十三五”以来,精准扶贫政策覆盖包头的广袤乡村大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到户的帮扶、因地制宜的集体产业,让贫困户生活和农村面貌脱胎换骨。

  产业发展夯实乡村兴旺根基

  近年来,包头在扶贫方面大力夯实产业根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贫困户增收有保障,农村发展有动力。

  “2019年以来,我们通过土地托管项目,将东河槽、西山湾两个自然村近1200亩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种植,全程机械化耕、种、收,打农药都是专用的小飞机来完成。”协和义村第一书记尚永福介绍。

  这样的村集体经济,将土地收益翻了20倍,“减贫带贫效果明显。”尚永福告诉记者,“土地的年收益,从以前土地撂荒每亩出租的25元,增加到2019年土地集约化生产的400元,今年预计能达到500元。不仅带动了99户、328名村民增收、就业,还带动了周边村100多名村民平均年增收1000元。”

  这样的脱贫致富喜悦,不仅在协和义村有。曾经的各个贫困村各显身手,脱贫产业成果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五彩土豆、艾草、雷香猪、杜蒙羊、黄芪鸡还有手工艺就业扶贫工坊……都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种下了根深蒂固的“摇钱树”。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如今,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户种养殖业连年丰收。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3907人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3720人依靠入股分红、代种代养实现了稳定脱贫,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5699人通过流转土地、托管代养获得稳定收入。

  绿水青山描绘乡村长远底色

  这样的发展,并不以环境为代价。相反,包头的扶贫历程,撒下一路绿色,将曾经的荒山荒地变为青山绿水,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既绿了环境又富了日子。

  协和义村村党委书记刘在在告诉记者,协和义村风头高,十年九旱。以前满眼都是荒山秃坡,一刮风整个村都被黄土笼罩。“我们村从2013年开始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又种植了一些经济林。全村有6万多亩耕地,退耕还林36000多亩,成活率达到98%以上。”

  绿化林郁郁葱葱,覆盖了协和义村曾经的灰黄底色;经济林即将挂果,苹果、海棠、沙棘,甜甜果实装扮美丽村景。

  刘在在说,以前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遇不到好年景还得贴钱。现在不仅每亩能得到150元退耕还林补贴,挂果后还能收获果实,环境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样的变化,这些年在全市都在悄然发生。据了解,生态扶贫,全市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分别覆盖贫困人口4981人和3202人,常年聘用林业生态管护贫困人口160人。园林绿化部门在贫困地区建设苗木繁育基地,并将部分贫困户组成护林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结出丰硕成果

  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

  如今在协和义村,脱贫户家的冰柜里,鸡、羊、猪肉一年四季都不缺,冬天也舍得花钱买西瓜吃;常住村民的危房基本得到改造;孩子考上大学,再不用为学费发愁;生病住院,大部分报销,不用再担心医疗费用拖垮家庭经济;老弱病残,政策兜底确保衣食无忧。

  村民张飞,残疾加上贫困,曾经是村里最难缠的老上访户。如今在各项帮扶政策下,他和妻子养鸡养猪又养羊,还在公益岗位上打扫卫生,两人的年收入达到了近2万元,成了村里自主脱贫的标杆户。“去年杀了一头猪,非要请我们去吃杀猪烩菜。表达歉意,也表达感谢。”刘在在说。

  张飞与协和义村的脱贫成果,是包头市脱贫攻坚的硕果之一。2020年,包头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初的23900人减少到13人,贫困发生率由2.78%下降到0,2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县固阳县于2019年正式公告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以前站在高坡上往村里看,真的是烂糟糟的,没法看。现在再看,真的是美丽乡村,有看头!”广袤的乡村大地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贫困户、村干部、扶贫干部一起携手走过,见证脱贫花开满地,心里也都乐开了花。(记者郭燕)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