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阿尔山市高质量发展奔小康
内蒙古新闻网  20-10-20 09:32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8日电(张玮 高雪梅)2011年7月,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年10月纳入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挂点联系,兴安盟委行署压实责任,阿尔山市干部群众紧盯脱贫攻坚、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初心,探索出“旅游+”扶贫新模式,边陲小城阿尔山开始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19年4月,阿尔山全市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575户、1406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发生率降至0.1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小康之路决战正酣。

  全域旅游+五小经济,绿色发展新路径

  阿尔山市作为辖区内有3个林业局的老国有林区,过去主要依靠传统林业实现经济发展,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开展,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陷入发展的迷茫中。为了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阿尔山市将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逐渐探索形成“全域旅游+五小经济”模式,因户施策推广小种植、小养殖、小商业、小劳务和小合作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扶贫到户全覆盖。

  曾经只有28户居民的白狼镇鹿村,从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通过“小养殖”和“小商业”的发展模式,鹿村居民开始饲养梅花鹿、发展特色旅店和饭店,逐渐发展成为有97户居民的特色村。“以前我们出去打工,现在做旅游了,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干活儿,甚至还要招外地人来这儿打工。”鹿村党支部书记郑晓林骄傲地说。

  在拥有旅游业基础的林区白狼镇等地,以“旅游”为抓手,而像西口这样旅游传统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就要以“五小”为先导。明水河镇西口村利用较大的庭院,分散的林间地、滩头地,广泛开展了经济价值较高的种植。村里引进内蒙古草原传福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成功试种赤松葺100亩,经济效益可观。同时,村里成功引进矿泉水稻扩种项目,探索筹划了反季水果销售,在当地驻军等单位的帮扶下,完成2个冷库建设,用于水果冷冻和保鲜。

  阿尔山市将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参与旅游产业脱贫致富。如今,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仅2019年,全市旅游收入就达到了60亿元,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消费扶贫+边贸扶贫,因地制宜好政策

  “我们要搭建起一个贫困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链接平台,目前每年实现交易额200余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乡乡消费扶贫体验店工作人员王国臣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平台的经营模式。在2016年底,阿尔山市率先提出了消费扶贫的概念,乡乡消费扶贫体验店就是在这个概念下应运而生的,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也达600多万。

  “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孕育了阿尔山丰富的林下资源,这里的牛羊吃的是绿色无污染的有机‘仙草’,喝的是火山矿泉水,浩瀚大森林盛产的野生蘑菇、野菜、黄花、灵芝、桦树茸不仅鲜美可口更是营养丰富...”阿尔山农特产品“首席推荐官”乌兰图雅向大家热情地介绍家乡的美食。阿尔山市依托优质生态旅游及农特产品资源,通过举办电商节直播带货、邀请网红明星推荐农特产品等方式把电商和物流结合。

  “我们主要经营进口的俄罗斯和蒙古国休闲食品、特色食品,以及日用化妆品和民族工艺品。”阿尔山市进口免税商品专营店店长满桌介绍。除了独具特色的消费扶贫模式,阿尔山市还依托边贸旅游优势,灵活运用全域旅游和边民互贸政策优势,探索出“边贸+扶贫”模式,建立了进出口商品免税店。对于有购买需求的建档立卡户,边贸扶贫免税店按照成本为其提供免税商品;还充分利用免税店的品牌优势,在建档立卡户经营的商店或饭店中开设专柜,使贫困户通过经营优势增加收入。

  现在,阿尔山对外逐渐形成了边贸(蒙古国)、阿(尔山)海(拉尔)满(洲里) “一外一内”的双重旅游圈,并与周边地区联动推进“你进我出”或者“我进你出”,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纵深和资源集聚;对内则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林家乐为主体,带动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餐饮服务业等业态发展,完善了全域旅游的消费链,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普惠和富民效应。

  金融扶贫+产业借贷,激发内生原动力

  “产业扶贫分户施策,让每一户贫困户都围绕旅游业有项目可做,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了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表示,4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借助产业启动资金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产业扶贫贷款真是‘及时雨’,有了这笔钱,我们在房前屋后种植树苗和养几头猪增加收入。”阿尔山市明水镇西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音那木拉说。在脱贫中,阿尔山市借助金融富农贷款入股享红利,解决无劳动力贫困户增收脱贫难题。“那木拉并非个例,阿尔山市鼓励贫困户以5万元贷款作为本金加入有责任感和诚信度高的企业或合作社,企业享受财政扶贫担保金贴息5%政策,每年按贷款本金8%用于贫困户保底分红。几年来,全市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95亿元,连续三年为434户建档立卡户每年分红4000元。

  西口村村民何喜明趁天还没黑,给11头膘肥体壮的“宝贝牛”喂饲料。何喜明说:“过去想发展养殖业,手上没钱,多亏市里给贫困户发放的3万元产业发展借款,现在家里的牛已经有11头了。”产业启动资金的扶持,包括5万元贷款,3万元借款。而3万元的借款,配套有一个奖补政策,它既是金融手段,也是一种经济杠杆,既解决了老百姓自主发展的时候这种资金的需求,也能通过前借后奖这样的政策,来激发建档立卡户他自己的内生动力。

  金融扶持机制的建立,激发了阿尔山市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热情,三年来,全市已累计发放产业发展启动资金5874万元,奖励资金206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阿尔山的贫困户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可喜转变。(完)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