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落实教师家访 切忌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内蒙古新闻网  20-10-20 11:0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方案中,我们看到了学校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这里面的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并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毋庸置疑,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的回归,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应是一种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毕竟教育的本质还是在于沟通与互动,从而直接形成有效而积极的效果。但是,依照实际情况,家访制度能否顺利推行也有待商榷。

  因为在教育的基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最为理想化的状态,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更是对教师有着异常敏感的理解。当学生充分信任教师的时候,自然能够避免极端问题的出现,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而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学业上的事情或许能够迎刃而解。但如果学生对教师家访存在排斥心理,这种进一步的交流,或许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师生关系较为紧张的同学,更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与异常,同时这种家访,对教师而言,也就很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负担。

  另外,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教师的家访自然也容易被列为家中的“头等大事”,相对于家境贫寒的家庭,如何给老师留下最好的印象,还有如何接待老师也容易使家庭陷入焦虑,甚至会造成家庭之间的攀比,这样只会使家访走形变味,也会给老师带来尴尬,成为形式上的“打卡”任务。

  因此,对家访的界定,我们所设想的状态是和谐而有效的,但考虑到现实中的实际因素,则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层出不穷,如果选择视频连线,或者请家长到校沟通,这些方式也都可进一步加强联系,使问题的解决更加高效与合理。(王美花)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