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委书记屈振年、县长耿天良、政协主席关立春共同到六户镇阳光小镇调研部署工作。
突泉县扶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署工作。
致读者:
先进模范是标杆、是引领。2020年,内蒙古4名个人、1个组织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像一盏盏明灯时刻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像一团团火迸发出激情的炽焰,奋发向上,不懈进取;他们信念坚定永不动摇,像一面面旗帜永远保持鲜艳的本色,带领群众奋力前进。他们如一面面旗帜、一盏盏明灯,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战斗,我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的要求,坚持把典型示范作为重要途径,用榜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将榜样的力量融入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之中,汇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力量,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发展产业的排头兵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小小笤帚苗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马树友立足当地笤帚苗产业发展现状,创新组织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带领群众找到了一条发展笤帚苗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新路子。
在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作为国家级贫困旗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巴林左旗把笤帚苗这项传统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然而,在笤帚苗种植面积较小、笤帚绑扎技艺简单、笤帚制品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制约下,笤帚苗产业无法形成规模。
如何搬走挡在发展路上的一块块“拦路石”,马树友深入调研,跑遍全旗每一片种植基地、每一个加工企业、每一户加工户。他研究市场规律,从创新良种推广方式入手,解决了笤帚苗原苗产量低的问题;他认真分析市场供给,创新产品研发方式,实现了笤帚苗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他面对笤帚销售难、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创新市场销售方式,实现了全产业链年产值10亿元。
绑扎笤帚技艺在巴林左旗已经传承了100多年。但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绑扎导致产品种类单一,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针对这个现实,该旗提出创新产品研发方式,采取“高等院校+专业团队+强化培训”的方式,推进产品研发和绑扎技术普及。目前,巴林左旗的笤帚产品已经有精品笤帚、葫芦、杯刷、保健捶、动物生肖等9类产品,还组建了160人的专业绑扎团队,实现了由普通笤帚到精品笤帚再到艺术笤帚的转变。
目前,该旗建设规模以上笤帚苗加工厂85家,笤帚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产笤帚苗7000万斤。笤帚苗仓储能力提升到5200万斤,笤帚制品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000万把件。全旗80000农牧民吸附到笤帚苗产业链上,占全旗农牧民总数的1/5以上,带动4459户、9363名贫困人口实现年人均增收4800元以上。笤帚制品已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善解难事的当家人
走进边墙村,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红瓦白墙的农舍掩映绿树中,膘肥体壮的牛儿“哞哞”地叫着,组成一首和谐悦耳的乡村牧歌。
几年前,太仆寺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边墙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只要有些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往外转移,只有王文成选择回来。从贫困村到产业村,再到度假村,“三村”的演变正是王文成的治村思路。
他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是聚焦土地分配所有权矛盾突出问题,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王文成在村民大会上率先表态:“老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考上了公务员,这3份地都拿出来。”乡亲们知道王文成没私心,谁都没多说一句,土地调整这事儿,大伙儿心服口服。
接着,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带领村民填废坑建大棚,动员大伙儿迅速完成光伏项目用地征地,推动了光伏发电项目落地。随着王文成牵头成立太仆寺旗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边墙村涌现出一些养殖大户,发展牛羊养殖,最初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同时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俗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俗游示范村,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王文成被称为“能人”,除了能干会干,还因为他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新班子成员自上任之日起,积极开阔视野、主动转变观念,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因地制宜选产业,跑资金、跑项目,围绕发展葵花产业、马铃薯种植产业、中草药产业、光伏产业以及农家旅游产业等,走出了一条符合边墙村实际的脱贫道路。
如今的边墙村景美、人富,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2019年,全村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均已得到解决,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实现了271户6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8%。
带领牧民致富的“领头羊”
在苏尼特右旗,锡林郭勒盟羊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减贫带贫的一只“领头羊”。
当地草原羊肉闻名全国,但受质量保真、品牌推广、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仍未实现优质优价销售。牛羊屠宰加工企业上游联结牧民,下游对接市场,是连接牧民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然而传统小屠宰厂经营粗放、龙头带动能力较弱,制约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很难稳定提高牧民手里握着的草原羊肉这个“宝贝疙瘩”的价格,制约着牧户科学发展和稳定增收。
周勇带领公司坚守“富牧强企”核心价值观,倡导少养精养、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发展订单式畜牧业、提高市场收购价格、帮助贫困户办理贴息担保贷款、资产收益分红、销售扶贫等多项措施,推动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与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新措施、新方法,促进牧民增收与企业健康成长。
周勇带领公司团队,发挥企业自身的市场、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采取“龙头加基地、基地带牧户”帮扶模式,通过“订单收购、贷款帮扶、抗旱救灾、资产收益”等多种举措,帮助牧民解决生产销售问题,与2100多户签订订单,年屠宰加工苏尼特羊50余万只,生产出30多种、1.07万吨牛羊肉产品。
2016年以来,不断强化与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入1840余万元用于牧户价格补贴、贷款贴息、购买饲料、兑现分红、返还销售资金等。主动让利于民,带动牧户稳定增收,7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帮扶,扶贫成效显著。公司先后被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定为“优秀扶贫龙头企业和万企帮万村优秀企业”,并连续两年被评为锡林郭勒盟“十佳‘村企合作’精准扶贫企业”,公司实施的扶贫模式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中国羊产业企业扶贫先进模式”。
京蒙扶贫协作的先行者
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安是位民营企业家,也是精准扶贫的践行者。2015年5月,他参加了援蒙挂职干部团队组织的“京蒙合作项目对接会”,了解到素有“中国薯都”称号的乌兰察布,一年可以产土豆400多万吨。但马铃薯发展还处于低端产业化水平,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深加工技术来提升其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这正是凯达的技术优势所在。
2016年起,刘长安把北京的技术优势带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在察右前旗总投资32亿元,建设占地1400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地马铃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地处北纬42度,马铃薯黄金种植带,全国20%的马铃薯从乌兰察布市产出,在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领下,这些地里种的“土蛋蛋”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小土豆闯出了大市场。
公司成立4年来,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同时,还打出了扶贫组合拳,“公司+合作社+农户”、开展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建设扶贫车间、注重就业帮扶,多种方式帮助当地产业脱贫。如今,马铃薯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探索出万企帮万村、爱心帮扶、订单帮扶、产业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4343名贫困人口。
经测算,2021年底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税达5亿元,年加工马铃薯67万吨、冷凉蔬菜8万吨、大豆6万吨,可带动50万亩种植基地及3万户农民参与种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脱贫持续致富。
兴安盟突泉县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溯源追踪盘清资产底数
收益用活提高脱贫质量
戮力同心,敢闯敢试。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兴安盟突泉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探索建立了“2355”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合理规范扶贫资产收益,强化扶贫资产风险防控,确保扶贫资产实现稳定增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不竭源泉。2014年以来,突泉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2251亿元,形成各类扶贫资产12.324亿元。
“双向追踪”。横向以资金性质为依据,纵向以资金走向为主线,建立全县扶贫资产动态管理台账,解决了扶贫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三级定责”。县级统管、乡镇辖管、村级直管,实现资产管理全方位无死角,解决了扶贫资产谁来管的问题。“五权明置”。确定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处置权。发放资产确权书,所有经营性扶贫资产建成后全部到村到户,确定扶贫资产收益归资产所有权者所有,对扶贫资产形成的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约定资产所有者不得私自处置扶贫资产,解决了扶贫资产“怎么管”的问题。“五化运营”。运营管理专业化、资产投向多元化、经营决策流程化、风险防控系统化、收益分配长效化。注册成立扶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助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扶贫资产运营主攻方向,精防控准风险,收益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使用精准,解决了扶贫资产“怎么用”的问题。
建立好制度好机制,让脱贫的成色更足。通过扶贫资产管理实践,突泉县到户产业从无到有,为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奠基蓄力,主导产业从弱到强、提质增效,打造了突泉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了扶贫资产底数清晰、运营风险可控、收益有效提升,为巩固脱贫成果防致贫返贫提供了资金支撑和制度保障。截至2019年底,突泉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11554户228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2%,群众综合认可度均高于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