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宪法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新闻网  20-10-25 22:3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核心提示】

  ●弘扬宪法精神,坚持依宪治国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稳定发展

  ●只有维护宪法权威,才能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只有捍卫宪法尊严,才能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只有保证宪法实施,才能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证明,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实现了团结统一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党和国家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宪法精神,坚持依宪治国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持久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根本法治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伟力。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以最高法律效力明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增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民族工作新时代历史使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无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命题的提出,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定位,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艰苦奋斗。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抵御任何政治风险挑战的中流砥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稳定发展。

  坚决维护宪法权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告诉我们,只有维护宪法权威,才能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只有捍卫宪法尊严,才能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只有保证宪法实施,才能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的最高权威性为新时代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完成历史使命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立足根本大法的高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内涵奠定基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宪法规定“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为严惩民族分裂行为落到实处提供了法律依据。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始终维护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宪法实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法治化新局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证明,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实现了团结统一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就主张民族平等,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上创造了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相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我国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科学定位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可以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懈探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及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弘扬宪法精神,自觉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才能依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者: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李沂恩曲展)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