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和林县大红城乡大红城村的田野中,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秸秆回收机、打捆机、深耕深翻机、拉运装载机等多台大型机械正在同时作业,秸秆回收机在清理秸秆,打捆机随后把清理好的秸秆打捆,耕地机跟在后面把土地进行深翻,各类机器有序工作,清理、打捆、深翻一气呵成、无缝对接。
“我们村大约有9000亩地需要打捆、深翻,村里与内蒙古君立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他们给我们派了4台不同的作业车,清理、打捆、深翻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要赶在天冷之前把这项工作全部完成。”大红城村支部书记赵生亮说。
“现在的政策真好,我们深翻自家土地,政府还给补贴,深翻后的土地肥力大,能增产,还能减少杂草生长。”村民们纷纷介绍说。
玉米等农作物是和林县农村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每到春秋两季,农民都为地里的秸秆和茬子犯愁。为此,和林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秸秆综合利用办法,出台优惠政策,扎实部署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目前,和林县已引进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1家,大力推动秸秆饲料化、肥料基料化和燃料化。
好的发展模式必须用好的政策支撑。今年,和林县认真研究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规定玉米秸秆打捆补贴20元/亩;鼓励秸秆综合利用厂房建设,根据建设规模补贴20-100万元;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秸秆打捆机械,在享受国家补贴基础上,和林县财政再补贴20%等等。
据了解,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和林县还改变以往由农户“小打小闹”的做法,积极引入大型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运作,通过压实大企业责任,实现秸秆利用的市场化、高效化。
目前,和林县已培育出大有生物有机肥、内蒙古草都草等典型企业,大有公司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有机肥生产,年可消纳3万吨左右黄干秸秆,通过秸秆回收肥料化利用,又延伸了企业生产产业链条,年效益可达1620万元。草都草牧业公司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目标,引领秸秆氨化、青贮、揉丝、颗粒化等方式快速发展,创建了集生产、加工、仓储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年收储达2万吨以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李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