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托县嘉丰农业生态园区内,温室大棚排列井然有序,阳光洒下来,平添了几分温暖。大棚内微弱的灯光照映着棚内劳作者的身影。东营村65岁失地农民郝广厚就是这些身影中的一个。
谈到以前的生活,郝广厚说:“过去我们种地,那是完全靠天吃饭,我们周边都是荒地,有个别村民上来开荒勉强种一点,都是红泥地,用锄头都锄不动,又苦又累,收益也不好,最后也没人种了。”
生态园负责人孙福珍告诉记者,自2014年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后,流转了农民们原来的荒地,每亩土地给农民们420元。通过改造荒地发展设施农业,荒地变废为宝,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村里有许多失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土地又可以获得一部分可观的收入。
“种大棚可是好营生啊,苦比以前轻多了,我这样的年纪,出去打工都超龄了,种大棚是我失地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真的是让我受益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大棚的开发,我现在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得幸福。”郝广厚感慨道。
“村民们如果只是普通的种大田,可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有限的,最高效益每亩只有500元,一户也只有十多亩土地,咱们的设施农业每亩土地的纯利润有1到2万元,三亩土地建一个大棚,收入非常可观。”孙福珍介绍说。
嘉丰农业生态园将市场定位在呼市周边,一边搞设施农业激励农民积极生产,一边搞休闲农业吸引游客游玩采摘,形成产业链。从2014年开始,从农业采摘到黄河梦幻水世界,一年游客量在14到15万人左右,通过游客采摘,基本可以将农民种植的产品销售出去。
设施农业加休闲农业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当地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了其依靠自身增收致富的能力,同时加速了乡村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生态园建立伊始,徐援朝就来到这里租种大棚,他与生态园一同度过了六个年头,亲眼见证了园区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沙地到后来的大棚,环境越来越好,设施越来越完善,百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走进徐援朝的大棚,映入眼帘的是已经采摘好的红彤彤的西红柿,西红柿个大饱满,掰开来看,果肉丰厚多汁,香气扑鼻。徐援朝告诉记者:“这个大棚是厚墙体的,保温性能很强,冬天都可以种瓜果蔬菜。我主要种葡萄、西红柿、黄瓜、西瓜、甜瓜,而且我上的都是有机肥,精耕细作,从农博会上选择的优良品种,口感非常好,西红柿选择的是水果西红柿,黄瓜都是选择绿心的,甜瓜西瓜都是礼品瓜。”
孙福珍在一旁插话说:“园区初建时,也试想过实行规模化的单一作物种植,但是考虑到这样的方式无法凸显当地的特色,也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品质,所以租种大棚的农民可以自行决定种植作物,但是严格要求绿色生产。”
徐援朝骄傲地告诉我们:“我种的葡萄又大又甜,人们吃着口感非常好,更愿意购买,这样他们吃着放心,我们种植者也很开心。”
作为园区的“老人”,徐援朝也见证了身边同行的变化,他直言,从来没想过农村会有今天的新景象,每一年都有新变化,大家吃的穿的都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多人买了车,农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与生态园一同成长,互相成就,互利共赢,在企业的带动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说:“只要自己动起来,总有一天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嘉丰农业生态园区通过土地流转、打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多种模式,将附近的东营村、郝家营村等村的贫困人口纳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黄沙满天飞的景象不见了,村民们能赚钱了,信心足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记者苗青 实习生王匀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