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记录时代鼓舞人心 让草原英雄儿女在荆楚大地的动人故事传遍北疆
内蒙古新闻网  20-11-08 20:0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记协

  一张张照片

  一段段视频

  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

  2020年这段难忘的日子里

  有一群人始终冲在一线,

  亲见亲历

  用镜头和文字

  振奋精神、传播温暖!

  让我们一起听听

  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些来自一线鲜活的感人故事

抵达一线后,我们面临了很多难于预判的风险和挑战:首先就是汹涌的疫情还有紧缺的防护物资以及当地交通的封锁等等各种困难,尤其对于电视媒体,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现场,记录和拍摄故事,更要深度挖掘,让采访对象在我们的镜头前讲述故事。面对困难我和马滨楠组成的一线报道组制定了一条工作原则,就是要到“一线的一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走进隔离病层、高风险的污染区、医护办公室、发热门诊、病人转运通道与一线医护人员、感控人员、防疫工作人员、出院转运患者和病人家属进行采访和沟通收获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也用摄像机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记得有一次,为了更近一步的拍摄病区内的情况,我和马滨楠准备透过最后一层隔离区大门玻璃向内拍摄,我俩商量好了,他只管盯着摄像机的寻像器拍,如果门会被打开,我在一旁提醒他,结果当时因为要和采访对象沟通,我就把他忘在了那个门前,等我们撤出隔离病区的时候才意识到,也不知道在那段拍摄的时间里那扇门到底开没开过,说实话,心有余悸了很久。  

战地记者的作用,除了记录历史讲好故事,更多的是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当我们了解到,内蒙古援助荆门一医的一线护士服从当地医院安排,每天实行四班倒时,随即关注跟拍了凌晨两点的一次交接班。在这次跟拍中,为了避免占用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我和马滨楠决定采取完整纪实的方式,以最小的影响来记录全程,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在运送接班护士的救护车里完成这次采访,我们提前算了一下,这次接班的路上时间大概只有八分钟。当天接班的护士王桂兰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在车上我首先关注到了她带着的两个大包,王桂兰告诉我们,因为没有家属的陪护,接班护士每次都要帮助各自隔离病房里的患者购买和传递生活物资,今天的包里还有给荆门当地低血糖的护士姐妹带的内蒙古的牛肉干。短短八分钟时间里,我们聊到了每次交接班的细致交代,也聊到了王桂兰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的担心,家里80岁的老母亲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还都不知道她来到湖北一线支援,以为她只是在本地医院,工作忙回不了家。于是担心女儿身体的老母亲每周都还会蒸一锅王桂兰最喜欢的大馒头让王桂兰的丈夫带给她。八分钟的时间很快过去,凌晨两点的病房里,交班护士开始和王桂兰细致的交代每一个病人的指标数据、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需求等等细节,我们也通过镜头让这一次稳稳交过的接力棒充分反映内蒙古医护人员与当地医护战友并肩作战、与当地患者守望相助的崇高精神。

使命在肩,初心牢记。我们在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的一个多月里,在抗疫一线勇担风险、克服困难,采制了电视新闻28条,广播新闻及连线20余条,新媒体产品30多个,建立了直通中央级媒体的视频素材供稿平台,为总台多档节目和新媒体平台提供大量素材和新闻作品。用话筒和镜头让草原英雄儿女在荆楚大地的动人故事传遍祖国北疆。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