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头雁高飞群雁随 ——克什克腾旗重视新型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促进农牧业高效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20-11-09 15:30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刘学杰今年38岁,是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水泉村龙潭沟组农民,10年前她来到经棚镇居住,并从2013年开始搞食用菌种植,是克旗最早发展设施食用菌的人。别看她个子不高,身体也不算壮实,但她如今经营着近60个食用菌棚,年生产干滑子菇6万余斤,年产值150多万元,一年仅支付工资一项就达到30多万元,同时还义务为方圆几十公里的农牧民发展食用菌提供技术示范指导。

  “我能把滑子菇种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多亏旗农牧局一直以来的支持。旗农牧局邀请来自北京农学院、自治区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平泉食用菌协会、赤峰农广校和宁城等地的专家老师给我们讲课,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素养,同时也帮我与专家建立了联系,生产中遇到难题一个电话或发个视频就基本解决了。”提起旗农牧局组织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活动刘学杰说。

  扎实做好“选人”工作。2017年,克旗农牧局正式启动新型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计划。为确保将有一定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的农牧民全部纳入培育计划,旗农牧局确立了村里推荐、乡镇推选、旗农牧局优中选优的“两推一选”遴选机制,使有一定产业规模、生产经营效益好,且具有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能人”吸收为新型高素质农牧民学员,建立全旗新型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对象库,累计录入学员2000余人。

  建立健全高水平师资培训力量体系。旗农牧局先后与自治区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建立食用菌、中草药长期合作战略联盟,中草药专家王俊杰、食用菌专家孙国芹长期驻扎旗内,助力中草药、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了由自治区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农牧学校、赤峰市农牧局专家教授及旗内农技人员、党校、司法等能人巧匠组成的55人师资库,为院所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成果创造了条件。同时充分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技术能人的优势,培养出一支有750人的农村牧区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培育方式坚持灵活多样。采取课堂讲座与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家畜改良、春耕备耕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3万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和技术明白卡等5万余份,发放各类教材1.6万册;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选择最具典型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园区、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建成20处综合性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牧民田间学校,农民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免费学习;组建了跟踪服务团队,并通过建立学员、老师和专家QQ群、微信群,及时向学员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经营信息服务。

  目前,全旗已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其中农牧业企业带头人21人、合作社带头人560人、家庭农牧场负责人320人。经棚镇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作为全国24个典型案例之一,培养出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产业覆盖面积3.1万余亩,带动2587户9948人就业,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高素质农民王飞开发的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和机械综合配套技术,大幅降低了中草药种植成本,带动900多户发展中草药种植4.5万亩,户均增收5万元;高素质农民刘学杰多年来发展食用菌种植,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旗的食用菌由原来的1至2个棚1至2万棒发展到现在的2000个棚2000万棒,产业吸纳就业4000人,户均增收3万元。

  这些新型高素质农牧民在各自的产业领域有如高飞的头雁,正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发展高效农牧业产业,向着乡村振兴经济腾飞的美好明天展翅翱翔。(记者 陈明 曲方)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