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记莫旗尼尔基湖绿色原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宏宇
内蒙古新闻网  20-11-14 19:49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在莫旗西瓦尔图镇兴隆村有一位踏实勤奋、头脑灵活的农民企业家李宏宇。作为莫旗尼尔基湖绿色原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实施了种养殖循环利用技术,引进了稻田鸭养殖技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资源,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形式,在完成黑土地保护、维护粮食安全的同时,做到了产业扶贫。他不断奋斗、努力创新,以实际行动闯出了一条新型乡村农业发展之路。

  1998年,高中毕业的李宏宇离开家乡在北京中关村打拼。在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中,他积攒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和大量的人脉。善于思考的他发现东北五常大米在全国都特别有名气,而在李宏宇的心中,作为稻农的父母播种的大米才是真正的软糯香醇、回味绵长。于是他心里有了想法——回乡创建自己的品牌,为家乡的农业品牌营销及脱贫攻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凭着“我要为家乡出力”的信念,李宏宇毅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莫旗西瓦尔图镇兴隆村。当时的兴隆村是莫旗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里各方面发展滞后。2012年,李宏宇凭借着自己在城市里工作的经验,创办了莫旗尼尔基湖绿色原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达瓦旗农场”品牌商标。

  莫旗尼尔基湖绿色原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水稻田2500亩、旱田1000亩,种植了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养殖基地2400平方米,员工50人,养殖了大鹅、鸭子、北京油鸡等禽类。

  李宏宇把合作社发展模式定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即有机水稻种植+禽类孵化代养模式+基地务工。合作社采用水稻订单种植模式,流转和托管农户的土地,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统一规范化耕种。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已累计为1000多名贫困人口效益分红。

  合作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为贫困户“输血”。李宏宇因户因人施策,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同时提供项目帮扶资金支持,用于公益岗和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兜底。2018—2019年,共帮扶228户483人,实现了以分红及聘用的形式帮助农户脱贫。

  走进莫旗尼尔基湖绿色原生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展示架上陈列着有机长粒香、鸭稻米、小养米、黄养豆等多种“达瓦旗农场”品牌的绿色农产品。

  “莫旗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合水稻的生长。这些产品都是绿色种植,不用除草剂,施用有机肥,杜绝化肥和农药。”李宏宇向笔者介绍道。

  2019年,合作社扩大订单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带动全旗种植养殖户增收。同时,有效提升有机肥产出能力,成功注册“储田”有机肥商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李宏宇在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上下了功夫。“在农村,最多的农业废弃物就是种植业的秸秆和养殖业的粪便,我们要把这两大废弃物变废为宝。”李宏宇说。

  说干就干,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开始收购秸秆和收集周边村屯牛羊及禽类的粪便。一部分秸秆生物发酵后,制成生物有机肥还田,成为土壤改良的有效基质。另一部分还可以做成可代替煤、燃油、燃气的洁净生物质燃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都具有重大意义。

  稻田鸭养殖也是李宏宇发展循环农业重要举措之一。李宏宇告诉笔者,稻田养鸭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鸭子在田间行走,鸭掌踩踏可以让田间的土地更加紧实,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节省了人工劳作。稻田鸭吃虫子,而鸭子的粪便成为了稻米的天然肥料,这样形成了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的良好局面。”目前,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高寒水稻莫旗稻田鸭试验基地”,为全旗贫困户提供了养殖业学习、观摩的场所。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李宏宇开拓了线上网络销售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京东众筹等网络平台推广销售“达瓦旗农场”品牌的绿色农产品,一步步把高寒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全国。

  在“达瓦旗农场”微信公众号中,消费者可以了解农场概况,大米的储存方法等知识,还可以直接下单购买“达瓦旗农场”品牌的绿色有机产品。“我们保证为您带来一份优质的黑土地鸭稻米……”在每一份订单下面,李宏宇都认真地留言。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李宏宇说,他想让合作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产品的输出地,不光是有机大米,未来还会生产有机杂粮、有机禽类等产品。

  产业发展好了,才能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让更多的青年留在农村,为建设家乡出力出策。作为莫旗西瓦尔图镇兴隆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李宏宇一直努力的奔跑着,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断前行。(朱容颉)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