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福才。
周福才珍藏的朝鲜奖章。
老兵周福才胸前的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
“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毛主席和党的恩情深。我要永远忠于党、热爱党,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思想不能离开党。”周福才在“一个老兵的回忆录”结束语中这样写道。回忆录写于2011年,那年他80岁。
他14岁入伍,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铁骨书写军人本色;他23岁入党,以先锋作用、家国情怀诠释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
是党给了流浪少年一个家
周福才1933年出生于赤峰市一个偏僻山村,自幼家境贫寒,姐姐在4岁时被卖掉换回两斗油麦。1944年,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以野菜度命。无奈之下,父母带着周福才和弟弟妹妹边乞讨边赶路,历时半个多月来到开鲁县投奔大伯。
然而,命运并未给一家人些许暖色。这年冬季,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全被日本兵抓走,据说是迁民到辽宁阜新下煤窑背煤。这一别,周福才便再也没见到他们。找父母找不到,大伯又虐待他,12岁的周福才无家可归,以乞讨为生,在澡堂子当小工、在戏班里打小旗。直到1947年2月开鲁第二次解放,解放军进城。
他找到解放军驻地,再三要求参军。“为啥非要当兵呢,一是解放军好,从不欺负百姓;二是解放军哪儿都去,我有机会遇见父母。”“站岗的说连队没有小兵,让我走,我不走,就在那儿哭。后来出来个领导,问这个小鬼在这儿哭什么,为什么不回家。”当年的一幕幕,老人至今仍然清晰记得。
了解到周福才的境遇,连队领导把他领到屋里,给他热乎的饭菜吃,并安排他到县大队伙食班,帮助烧水、摘菜。从此,周福才结束了流浪乞讨的生活,有了家。1947年5月,周福才进入解放军某师十九团,给政委当勤杂员。“政委问我叫啥名,我说叫成群,没有大名。政委说你这孩子命苦啊,给你起名叫周福才吧,有福又有才。”老人说,14岁参军入伍,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开始学文化,有了做人的尊严。
出生入死多次立功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周福才随十九团攻打彰武、法库、新民。一天,团政委把勇敢机灵的他叫到跟前,交给他一个艰巨任务:给二营送一份作战计划。“如果被敌人发现,你跑不掉,必须把作战计划书吞掉。”这个15岁的小兵,给政委打了个立正,带着一支小手枪和一支小马枪出发了。通过敌人封锁线时,他被哨兵发现了,便迅速跑进附近一块玉米地,趴在又深又宽的垄沟里一动不动。当时是秋季,玉米长的高、叶子厚,给了他很好的掩护。敌人向地里打了一阵枪,开始喊话:“小八路,你被包围了,赶快出来投降吧,我们不杀你、给你钱。”周福才不为所动。待天黑了,搜索他的敌人也走了,周福才小心地走出玉米地,一路小跑到达二营营部。信送达,他也休克了,二营按作战计划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辽沈战役,周福才参加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在黑山阻击战中,周福才右小腿被炸伤,至今伤处还凹凸不平、又黑又硬。“那次战斗,伤亡惨重,全团4000多人,最后就剩500多人。”老人唏嘘不已。
1950年,时任高射炮兵某师501团二营四连二班班长的周福才和数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他所在的高射炮团部署在鸭绿江畔,保卫连接中国辑安(集安旧称)和朝鲜满浦的江桥。“有时一顿饭要吃上十来次才能吃完,刚端起饭碗敌机就来了。”美军为了切断志愿军的供给线,疯狂对江桥进行破坏。11月份的一次战斗,老人终生难忘,说那是他第5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十架敌机从四面八方向江桥俯冲而来,炸的昏天黑地,炸弹下来地面就出现两米多深的大坑。“二炮手牺牲了,不用多想,我得顶上去。”他说,那会儿,没人怕死,怕死的话就不当兵了。激战中,老人感觉到声音不对,他下意识地来了个深蹲。等他再直起腰,发现原本系紧了绳扣的棉帽,被炸到了三米多远的身后,帽子上还挂着足足8斤多的弹片。“要是再晚蹲下一会儿,脑袋可就搬家喽。”那次,他们班击落两架敌机,荣立一等功。江桥无恙。
近日,开鲁县供销合作社领导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送至周福才家,老人郑重地将它别在胸前。解放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挂在胸前的、珍藏在盒子里的,一共有19枚。老人说,有些奖章掉在了战场上。
在哪儿,都要有党员的样子
1953年,从朝鲜战场撤回后,周福才先后在长春市东北防空军事学校学习,在原炮兵团当炮车长和教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1957年11月转业,先后任开鲁服务公司、百货商店、土产公司经理,1989年在贸易公司离休。期间多次受到嘉奖,1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儿媳李艳梅说:“我爸特别讲原则,在百货商店工作好几年,一根线头也不往家拿。不管是姑娘儿子下岗也好、生活困难也好,他从来没找过组织。”她还说,老人一生节俭,剩菜剩饭从来不让扔,还经常捡矿泉水瓶卖。
离休后,周福才依然保持党员本色、军人作风。老人居住的胡同地势低,一下雨就积水。他不攀不比,骑着小三轮车,四处捡砖头,最终以100多车砖头垫高修平了50多米的巷道,方便了大家出行。他经常对晚辈说,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要始终为人民服务。
单位领导每次来探望,都会问老人有什么困难。老人总是这样说:“那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了,和他们比,我能活着就是幸福了。党和国家给足了优待,称我们是最可爱的人,每个月有9000多块钱,生病住院还百分之百报销。”儿子媳妇常常为没能让年近九旬的父母住上楼房而自责,老人却无比知足,每天怡然自乐。(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通讯员 包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