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入户调查时,检查组问村民“每周能吃几次肉”,回答“一周一次”不合格,回答“想吃就吃”才算通过……不少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吐槽,迎检时会碰到一些教条主义的考核方式和检查细则,为此他们要费尽心思琢磨“标准答案”,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滋生“只看表面,不顾实效”的歪风,导致考核形式主义。
近日,媒体报道称,某地一个和乡村治理有关的检查,其中有一道题是问农村群众“一个星期可以吃几次肉”,有位村民回答“一个礼拜吃一次”。按常理来说,一个星期吃几次肉,本是村民自己的权力,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就是因为这个答案,该村初查没有过关。村干部冥思苦想后,让村民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回答“想什么时候吃肉就什么时候吃”。果不其然,复查时这个问题通过了。
困难年代,吃肉确实能作为生活好与坏的标志,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资十分充盈的今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今非昔比,吃肉多并不一定代表生活条件好,吃肉少也并不一定代表生活水平差。比如,农村一些老年群众,平时口味就比较清淡,一个礼拜吃一次肉甚至不吃肉也不算稀奇。然而,一些部门在基层检查督察的时候,总是喜欢拍脑袋决策,把个人意志强加于群众,还要求他们要按照自己设定的答案去回答问题,否则就不给过关,这确实是让人哭笑不得。
记得曾经看到一个段子,大意是说,以前村里人穷,吃窝头野菜,城里人吃鱼吃肉;现在村里人生活好了,吃鱼吃肉了,城里人却要吃窝头野菜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在生活水平不断高涨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根据吃什么来判定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生活水平,必然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在我们身边,一些收入不错的人,为了个人身体健康经常吃白水煮菜,能因为他们吃得如此简单就说他们穷吗?同样道理,如果仅仅是凭农村群众一个星期吃几次肉就妄下断言,以此来判定当地的乡村治理是否合格,这样的主观臆断确实不应该。希望各地在走基层检查督察的时候,多一些接地气,少一些想当然的“标准答案”,也许更能考察准基层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