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树源:方寸中寄情传统文化
内蒙古新闻网  20-11-18 09:41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用古朴的篆刻刀镌刻饱满而富有情趣的人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付诸于金石印章之上。方寸之中有天地,铁笔刀下写春秋。我市当代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薛树源,30多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终得篆刻艺术的内里文章。

  薛树源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有着一种强烈的兴趣,也许是性格内向的缘故,他很少和同龄的孩子在外面疯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房间里写字。毕业后,到赤峰第一制酒厂工作,工人的务实精神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

  23岁时,偶然间父辈的抽屉有一枚小小的篆刻印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专注研习书法和篆刻。

  “虽然做了不少功课,但35岁前还是走了不少弯路,靠自己琢磨显然进步不大,艺术这道门更是如此,讲究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是少不了的。拜访了赤峰名家,受到老师们的指点,得到很多启发。”薛树源说。

  薛树源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求艺之路,正因为有了书法篆刻这个爱好,他手中积攒的印章越来越多,最后成立工作室并以此为业。在他位于昭乌达路的“紫云轩”工作室里,他曾经临摹创作过印石千余方。

  薛树源的篆刻风格古朴隽永,重点在于工稳印的创作。他每天至少创作一两个小时,反复临摹古今大师作品,故多年心摹手追,终有所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惑之年,他在篆刻艺术上有了再次提升,同时伴随着一项项成就而走向新的艺术高峰。到2013年,从跻身西泠印展,到问鼎国家书展,两次入展西泠印社,一次内蒙展,两次国展。初次在大展上崭露头角,这无疑是一次艺术创作的井喷。同年,中国书法行业级别最高、最具权威的行业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也向他敞开了大门。2015年,赤峰市首届文学艺术奖配额奖揭晓,薛树源先生荣登金榜。2016年,首届赤峰艺术奖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其中的玉龙艺术奖被他收入囊中。两届首届大奖,毫无例外地落在薛树源头上,看似偶然,却是必然。

  薛树源先生性格外柔内刚,总有着一种倔强和不服输的精神。他认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再上一层楼,他又向西泠印社理事孙家潭先生虚心请教,既学到了艺术家的治艺经验,也学到了淡泊名利的精神,越发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其作品转向追求更高的境界。

  近年网上流传一句话:“一个人的身上,有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这句话放到薛树源身上再适合不过。人们也常说:“字如其人”,放在篆刻上亦是如此。薛树源在创作过程中仿古、学古,在生活中则博古、读古。篆刻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我喜欢国学经典,尤其是曾国藩的书籍和《论语》,从中受益很多。逐渐诞生了一个想法,用篆刻艺术创作《二十四孝》,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薛树源说。

  为了追求完美和精湛,《二十四孝》采用多种篆刻形式,精雕细琢刻了三年有余。这一巨作完成后,如今的他又沉浸在《二十四节气》的创作中。

  2019年,薛树源的一方《弃官寻母》篆刻作品,入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除了篆刻,薛树源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大字,小楷各具特色。总是透着古人的雅气和文人的精神。著手成春,形成了与其印风相一致的浑厚朴拙的自家风格,渐入佳境。

  我市书、画、印氛围浓厚,在这个圈子里,薛树源有颇多知音。他和许多文化艺术家一道,在打造文化强市,弘扬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扛起了继续前进的大旗。 (朝晖)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