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路上,我和村民们共同奋斗
——记赛罕区榆林镇苏木沁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永珍
“虽然苏木沁村已全面脱贫,但是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赛罕区榆林镇苏木沁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永珍表示,“要为乡亲们带去增收的信心和共奔小康的希望!”
“我愿意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在基层一线磨砺自己,让生命更有价值。”2018年3月,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干部张永珍被选派到榆林镇苏木沁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他与苏木沁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带领苏木沁村村民脱贫奔小康。
刚来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张永珍也想过放弃,但这里热情淳朴的民风感染了他,贫困户渴望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希望将他留在这里。张永珍深有感触地说:“总觉得这是自己与苏木沁村的缘分,必须要为这里的村民做点实事。”
驻村后,张永珍切身体会到第一书记工作的辛苦。审核采集贫困户的信息数据、规范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张永珍常常忙得饭也顾不上吃,经常加班到深夜,但再苦再累都没有消减他的斗志。
在入户走访中,张永珍积极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力争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入户走访、和村民谈心谈话、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研判产业发展、筑牢疫情防控网、落实问题整改……虽然工作繁忙,却收获了村民的认可。为了随时给乡亲们提供帮助,张永珍一直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有啥政策不明白可以随时问我。”这是他经常对群众说的话。
“要把群众当亲人,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接受你,才能一条心推进扶贫工作。”张永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在苏木沁村,提起张永珍,大家都说:“张书记很能干,不怕苦!”这个评价的背后是张永珍夜以继日的默默付出。
为了尽快熟悉全村工作,除了加班加点整理档案到深夜,张永珍利用空余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一一询问村民生产生活、家庭人员结构、收入来源、医疗健康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大家增强脱贫信心。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究竟能为老百姓办些什么事,能为苏木沁村带来些什么变化?这是张永珍留给自己的考题。带着这些思考,他根据扶贫政策并结合村民实际,寻找有效增收渠道和措施。“对有劳动能力和愿望的村民,就协调联系区就业局开展扶贫就业培训,组织一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让村‘两委’增加公益岗位,为留守村里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保证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张永珍说。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根据苏木沁村地理环境,张永珍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充分发挥种植优势,改变原有的单一种植结构,与中国薯网合作,引进种子和技术,种植400亩的马铃薯。“现在,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一期由苏木沁村种植基地和古力半村种植基地构成,其中主栽马铃薯,轮作植物有青储玉米、葵花。先在村集体土地进行实验种植马铃薯,让老百姓看到收益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张永珍介绍。
如今,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稳定增加村民收入,成了张永珍的新任务。由于村里老年人多,种地人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张永珍又开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下一步村‘两委’将大力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在张永珍看来,更加精细化、具体化开展各项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回首几年的扶贫路,张永珍坦言,碰到过许多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在感受到村民朴实情感的同时,我也明白了村民的认可才是最大的动力。”如今,苏木沁村已全面脱贫,但张永珍说,自己不会停止和村民共同奋斗的脚步,“我还是会继续坚守初心,与村民们同心同行、并肩作战,用真情和担当,为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记者刘军通讯员李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