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太仆寺旗走特色脱贫之路共建美丽富饶家园
内蒙古新闻网  20-11-19 18:47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希望的田野上收获脱贫攻坚幸福果实附图

  编者按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蒙古唐合科技有限公司人造金刚石项目建设现场各种大型机械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边墙村大红的灯笼、绵延的绿意那是温馨恬静的人间烟火;光伏扶贫照亮了贫困户回家的路;佰惠生糖业有限公司的白糖甜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这一桩桩一幕幕,是太仆寺旗重点扶贫项目在开花结果,是一批批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是一个个特色扶贫项目焕发的活力,更是太仆寺旗的精气神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满满的脱贫攻坚幸福果实。

  太仆寺旗地处阴山北麓,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总人口占我盟五分之一,是我盟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的旗县,贫困人口占我盟65%,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更是全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以来,全旗有贫困嘎查村7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达到16092人,贫困人口中弱半劳动力近三分之一。为了摘掉“国贫旗”的帽子,太仆寺旗各族干部群众不断攻坚克难,秉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懈奋斗,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特色成脱贫最亮底色

  为了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之路,近年来,太仆寺旗因地制宜,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压实旗级领导、苏木乡镇、嘎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责任,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进一步细化完善“找准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富民产业、形成一套带贫机制,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套人马、坚持一抓到底”的“3+3”产业带贫机制,依托五丰现代牧业、德青源金鸡、富盛太阳能、佰惠生制糖、红井源油脂等14家企业,通过资产收益、牛羊托养托管、手工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就业+产业基地”“特色种养+庭院经济+电商”、京蒙对口帮扶等6种带贫模式,累计带动全旗2万余人通过入股分红、兜底保障、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京蒙对口帮扶到位资金3301万元,实施的36个项目全部完成。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和“冬春补短板”“大起底、大整改”“唠家常、办实事”专项工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全面保障,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进一步完善了《发展贫困嘎查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通过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机械租赁、异地置业、大棚出租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旗176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73个重点嘎查村全部超过20万元。

  旗委、政府和旗直部门、苏木乡镇、嘎查村各级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主动配合,全力搞好服务,顺利接受了首都经贸大学第三方评估组的评估检查。经过全旗上下的不懈努力,2019年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减贫1170户209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同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工作机制,为2020年实现高标准高质量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路上领路人为民蹚出致富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脱贫致富这条路上,少不了一个又一个的脱贫领路人,太仆寺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树芳便是这其中之一。

  王树芳是红旗镇红卫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2018年5月,她被选派到红旗镇红卫村,自入村以来,她了解村内的基础设施情况,人员结构状况,致贫主要原因等信息,与村两委多次探讨发展之路,按照“党建引领、支部搭桥、党员铺路”工作思路,协助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致富靠项目,发展靠产业。王树芳结合村情内实际,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

  到户产业精准,牛猪成为“主角”。2018年精准实施到户产业项目购牛18头、购羊110只、购猪75口、购鸡130只、购兔1组。2019年精准实施购牛18头、购猪55口、购鸡610只,购免1组,进一步夯实畜牧养殖基础。

  拓宽增收渠道,特色种植“闪亮登场”。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群众中了解真实想法及种植意愿,鼓励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西瓜、香瓜种植,增加收入。经过努力,今年红卫村种植西瓜、香瓜18亩,贫困户薛喜、郭忠山西香瓜分别收入5000余元,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土鸡养殖,使红卫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村,土鸡蛋供不应求,价格在10元到20元之间,极大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方式,就业“再立新功”。利用太仆寺旗天一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自动化蛋鸡养殖场养殖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增加用工量,用工人数达200余人次。2019年蛋鸡养殖场开展三期建设,预计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一系列的举措,加快红卫村脱贫步伐,2017年红卫村贫困发生率是4.53%,2018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7%,红卫村脱贫摘帽,退出贫困村的行列。2019年,红卫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标准,经帮扶责任人入户核算收入,有5户11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再一次下降到0.5%以下,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三保障”得到落实。驻村以来,工作队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无读书郎,四看有无人员卧病床,东家出西家进,发现村民的吃穿、饮水没有问题,于是便把工作重点放在住房上。2018年红卫村实施危房改造,12户受益22人,易地搬迁3户,受益5人;2019年实施危房改造9户,受益17人,2019年红卫村获得太旗脱贫攻坚五一劳动奖章。

  基础设施提质升档。2018年,驻村工作队经与旗文化旅游广电局领导申请,为红卫村争取健身器材一套,建设卫生室一处。2019年为红卫村安装路灯36盏,照亮了村民的夜行路,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2019年红卫村荣获“全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为振兴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村民孙满贵膝下无子女,2017年在东乌旗放羊打工,后来患上肿瘤病就回到了红卫村,住在他叔叔家的土房。看病花了9万多元,吃穿用度样样成问题,孙满贵的生活捉襟见肘,2017年底动态调整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王树芳得知情况后,带着他和妻子去旗医院做了检查,当年就为他申请了低保。2018年又为他申请了易地搬迁项目,年底,5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房建好了,孙满贵一家乔迁新居,新房子同时有配套的牛棚。2019年,王树芳又为孙满贵的爱人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为他家每年安排“一口猪项目”,2018年和2019年分别补贴400元,今年补贴了500元,生活条件明显转好了。

  “下基层,听心声,办实事,真扶贫”,王树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走过场、不务虚功。一件件小事,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也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特色旅游扶贫

  如何攻坚拔寨“摘穷帽”,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太仆寺旗紧紧围绕“旅游+扶贫”工作中心,抓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契机,昌平区对口帮扶及全盟“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建设机遇,以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以建成“距京津冀最近的草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一系列扶贫特色旅游项目。

  边墙村位于宝昌镇东南7公里处。曾经的边墙村默默无闻,与众多乡村一样,土路、土房、土院墙,毫无特色,也无人青睐,现如今,边墙村成了“变强村”,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边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成带着大家因地制宜、搞生产、抓建设,引企业、创特色,积极探索脱贫机制,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开发企业,释放改革红利,以乡村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为抓手,多措并举逐步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依托特色旅游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过去的一年,太仆寺旗品牌景区达到9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5亿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推动特色产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今年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全区20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已达到贫困旗县退出有关指标,符合贫困旗县退出条件,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太仆寺旗光荣位列其中。这也代表着该旗正式摘掉戴了25年的“国贫旗”帽子,旗长胡成东在太仆寺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这样说:“这在我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每一位亲历这一历史进程、并为之努力和奉献过的人,都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现高质量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依然艰巨。太仆寺旗将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十项“清零达标”,夯实带贫产业基础,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统筹抓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各项脱贫举措,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深化京蒙帮扶协作和全国人大机关定点帮扶,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同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做好返贫致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监测和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路径,着力补齐自然村之间连接路、电网改造、网络信号等基础设施短板,搞好与乡村牧区振兴战略统筹衔接,形成农牧区良性发展机制。同时,强化中央专项巡视、成效考核、各级督查检查等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对易发多发、反弹反复出现的问题挂牌督办,从思想和责任源头牵动整改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共谱乡村振兴新篇。(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