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梅刚) 人工智能、云计算、钢筋工、烹调师、种养殖、庭院经济……在兴安盟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接地气”的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农牧民不出屯学到了实用技术,更提高了就业收入。
“参加就业技术培训班,不仅不掏学费还有补助,结业包教包会包送到企业就业,每月可收入3000至5000元”,11月17日,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村民宝华掰着手指算收入账。
2019年以来,为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国家制定了“职业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在兴安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兴安盟就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兴安盟技师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与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镇政府、突泉六户镇政府、义勒力特镇政府合作,针对广大农牧民的实际需求,采用“流动课堂”和流动培训“大篷车”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乡镇苏木、嘎查村、社区及监狱,助力脱贫攻坚。
同时,兴安盟技师学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菜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此外,依托政府搭台,学校和企业唱戏,开创了培训新模式。兴安盟就业局、兴安盟技师学院、广东创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属政校企合作协议,“国家级技能大师刘建工作室兴安盟工作站”入驻兴安盟技师学院,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和转移就业。
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兴安盟技师学院培训城乡劳动者14772人,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