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
步入11月,首府大地脱贫攻坚脚步依然铿锵有力。大青山北麓,武川县群众继续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首府南部,清水河县通过生态扶贫的模式让贫困户享受到“绿色收入”;黄河岸边,托克托县的农家乐办出了特色……
截至2019年末,我市脱贫攻坚已经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硬性指标圆满完成,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发生。2020年二季度动态调整后,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487户56474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13696户26940人(包括脱贫监测户28户60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12791户29534人;边缘户53户118人……
成绩浸润汗水,坚韧铸就不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带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翻越贫困高山,共赴小康之约,我市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真抓实干暖民心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呼和浩特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和速度向贫困宣战。现如今,从大青山山麓到黄河边,整齐漂亮的农家院舍和充满活力的创业人群随处可见。
冬日午后,清水河县宏河镇爱心家园居民张福兰刚扫完门前的道路,又拿起扫把清扫自家院子,原本就干净的院落更加整洁。
“原来家里的几间土窑住了几代人,一到下雨天,村干部就劝我们搬出去住。为啥?怕房子塌了呗!”张福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免费给我盖了大瓦房,不仅房子亮堂了,这心里呀,更亮堂!”
改的是危房,暖的是民心。经过几年来的农村危房改造,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危房问题得以解决,住房安全得到保障,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实现其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市“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解决,区域贫困瓶颈持续破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山村新变化折射时代大进程。在这些温暖的小故事背后,蕴藏着首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和坚定信念。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群众满意度高的扶贫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全部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精准实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持续抓好重病、重残“单人保”、因疫因病家庭收入扣减、纳入低保贫困户“渐退期”等政策落实,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确保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帮扶方式,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市正全力在“拔穷根”上下功夫,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因地制宜富民生
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如何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富起来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法宝”。
要想富,谋项目。
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贫困村民夏志朋就是产业项目的受益者。“在企业打工,工资当天结算,过去想都不敢想。”提起村里的蒙禾源公司生产基地,夏志朋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在蒙禾源公司挣了将近3万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东西都有底气了,家里新买的冰箱里存满了鱼和肉。
特色农产品种植、光伏产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电子商务……为了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我市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做到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产业挑大梁,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为此,我市不断强化产业带动,实现项目资金“大整合”。统筹中央、自治区、市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亿元,实施项目270个。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绝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首府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目标。
为了尽早达成这一目标,我市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各级部门单位、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形成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多位支撑相互促进的大扶贫格局。我市还建立了“组团式”帮扶工作机制,部门企业形成合力。截至目前,社会帮扶力量累计投入资金2889万元。
此外,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加试题”,我市坚持两手抓、两不误。畅通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制定贫困劳动力返岗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扶贫项目复工、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直面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我市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线”齐发力,努力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战疫战贫都要赢。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充满希望的话语,见证着脱贫攻坚给全市带来的巨变。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坚韧不拔的首府人民正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发起最强总攻。
齐心携手奔小康
现行脱贫任务完成后,如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至关重要。
为此,我市以脱贫摘帽为新起点,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的要求,以“归零”心态和“再出发”精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完善工作机制。重点针对防止返贫致贫,研究“构建政策保障体系、组织监管服务队伍、成立专项工作基金、推行商业配套保险、形成帮扶救助机制”的具体操作办法,打好政策“组合拳”,构建防返贫致贫的全链条工作模式。
——持续加大工作覆盖。把关注焦点、工作重心和人力物力向边远地区、边角地带、边缘人群倾斜,将推动贫困户与一般户相结合、脱贫攻坚与舆情管控相结合、帮扶政策与其他政策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总结亮点相结合,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都不掉队。
——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加大培训、培养技能等方式,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期望,不断补齐群众“技能短板”,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持续做大做强产业。明确各地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推动,集中资金扶持,打造特色,创设品牌。同时,研究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完善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把我市的扶贫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同时筹划建设呼和浩特消费扶贫集采中心,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持续抓好党建引领促脱贫。围绕做强村集体经济、配强“两委”班子,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强心聚力”工程,组织集体经济“保五争十”行动,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让党建引领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亮点。
——持续强化社会扶贫。深入开展“组团式”社会帮扶,不断创新社会帮扶举措,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重点要突出典型引领,总结推广各方面形成的有效帮扶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帮扶单位、帮扶项目的服务保障,从政策、资金、监管等各方面当好“助攻手”,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发力攻坚、共同助力脱贫的良好氛围。
……
担当奋进,矢志攻坚。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首府上下同欲、扎实苦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奏响一首决战脱贫的奋进曲。(记者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