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大良沟村:穷山沟里奏响脱贫致富曲
内蒙古新闻网  20-11-20 10:49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满山遍野披绿装,层层梯田绕山梁,闻听鸟鸣惹人醉,映入眼帘好风光。不到大良沟村,可能很多人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巴林左旗碧流台镇一个三面环山的穷山沟。在赤峰市政协多年来的大力帮扶下,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实施生态治理、培育产业、厚植文化、发展旅游,昔日的穷山村蜕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示范村。

  “一进大良沟,步步踩石头。”这句话道尽了大良沟人昔日的心酸和无奈。大良沟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境内杜鹃山、原始次生林闻名遐迩,守着“金山”要饭吃,大良沟村的境况引起市旗两级领导的极大关注。

  自2014年以来,市政协每年定期组织市直部门负责人到大良沟现场办公,集中解决难点问题。在市政协、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和市水利局的支持下,先后划拨3000余万元资金用于“绿、美、亮、净”等方面的村庄面貌提升工程。旗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每年也都专门调研指导大良沟村的建设。市旗两级领导的重视、参与和支持,给大良沟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旗内外的26名退休干部、教师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纷纷回到家乡大良沟村,挑起了建设家乡的重任。

  确定主导产业、保护生态、村道硬化、河道两岸景观布置、绿化亮化、坡改堤、修建谷坊工程、开辟登山步道等,是大良沟村党支部一班人的任务清单,桩桩件件都关系着村子的发展大计。

  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党支部提出以“红色大良沟、文化大良沟、生态大良沟”为主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鼓励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大力做强林果产业,提升乡村颜值,厚植传统文化,采取“旅游+采摘+文化”的模式,打造最美乡村旅游胜地。

  大良沟村山地多、平地少,原有的一些果树品种已经老化或退化,且产量低、果品差,急需更新换代,当务之急就是要成立合作社,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题。起初,农户不愿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合作社,怕合作社管理不好,到时候兑现不了资金。于是,合作社跟村委会一起,多方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些党员带头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与村民签订合同等方式,逐渐打消了群众的顾虑。2200亩山坡地一次性转入合作社后,他们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带领村民发展现代林果业。缺项目,支部一班人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到了“坡改梯”和果树引水滴灌项目,修建了高标准反坡梯田。缺资金,支部书记田仲成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90万元,购买了合作社急需的果树苗。缺技术,就聘请果树栽培专家实地教学,手把手传授技术要领,还将果树栽培技术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图片资料发放给农户,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查阅,对现有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经过3年的苦干,彻底改良了低产劣质果园,并建成了53道防洪塘坝,打赢了生态治理这场硬仗。如今,5000多亩蒙古野果林与山上原有的山杏树、山杜鹃、原始次生林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派独特的山村美景。

  为适应大良沟村发展需要,2018年10月,在帮扶单位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大良沟村筹建了乡村振兴建设联合党委,共联建市级党组织3个、旗级党组织16个、镇级党组织1个、企业党组织3个,每年采取例会的形式,共商共议、共建共管乡村发展大事,办成了过去大良沟人一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在旗文旅局、农工部、农牧局等相关部门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716平方米文化活动礼堂1处、660平方米民俗博物馆1处、契丹捺钵寨1处、农家乐3处。

  截至2020年,大良沟村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围绕生态旅游,农家乐、民宿以及刺绣、皮影戏等都成了大良沟人致富的一个个载体,村民们忙在其中、乐来其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