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视频和游戏,许多视频和游戏平台也是颇费苦心,最常见的就是开启“青少年模式”,对此许多家长也是极力拥护,因为面对已经束手无策的各种“沉溺”场景,家长们已经无力且无心。
那“青少年模式”到底又是有哪些妙招,是否能够实现真防真管?我们可以试做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视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已愈发普遍,根据相关报告,截止到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间竟然长达110分钟。为此,社会各界也是呼吁要远离“低头”,倡导更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因此,应运而生的“青少年模式”初始目的就是限制时长,并且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诸多平台在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间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同时诸多游戏所要求的实名认证也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对网络主播的高额打赏,对此相关平台也设定了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如此也就能够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当然,面对这些游戏限制,未成年人也似乎不甘示弱,现在常有的操作即是借家长的账号、身份证来注册登录游戏,对此,有法律人士认为,现在存在的未成年人绕过“青少年模式”进行打赏和充值的各种情况,家长就需要承担起监护职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技术来鉴别实情则实属不易。
总之,有学者认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着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里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青少年模式”在适当的时候的确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如何使未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更多乐趣,而不是从网络的虚拟中获得空虚的欢喜,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吧!(王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