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青少年模式”上线 真防真管指日可待?
内蒙古新闻网  20-11-21 09:3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据了解,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视频和游戏,许多视频和游戏平台也是颇费苦心,最常见的就是开启“青少年模式”,对此许多家长也是极力拥护,因为面对已经束手无策的各种“沉溺”场景,家长们已经无力且无心。

  那“青少年模式”到底又是有哪些妙招,是否能够实现真防真管?我们可以试做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视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已愈发普遍,根据相关报告,截止到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间竟然长达110分钟。为此,社会各界也是呼吁要远离“低头”,倡导更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因此,应运而生的“青少年模式”初始目的就是限制时长,并且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诸多平台在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间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同时诸多游戏所要求的实名认证也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对网络主播的高额打赏,对此相关平台也设定了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如此也就能够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当然,面对这些游戏限制,未成年人也似乎不甘示弱,现在常有的操作即是借家长的账号、身份证来注册登录游戏,对此,有法律人士认为,现在存在的未成年人绕过“青少年模式”进行打赏和充值的各种情况,家长就需要承担起监护职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技术来鉴别实情则实属不易。

  总之,有学者认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着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里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青少年模式”在适当的时候的确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如何使未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更多乐趣,而不是从网络的虚拟中获得空虚的欢喜,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吧!(王美花)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