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日,第六届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名单揭晓。为大力弘扬他们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争优创先的热情,即日起本报开设《时代先锋人民公仆》专栏,持续推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典型事迹,讲述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的动人故事,引导培育全社会致敬模范、学习标杆的良好风尚。
今年49岁的董立刚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科级干部。2017年以来,被单位先后委派到库伦旗扣河子镇平房村、科左后旗双胜镇二道壕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两个村,一个在通辽的大西南,一个在最东端,都离家几百里之遥。条件虽然艰苦,可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董立刚,扶贫的干劲从未松懈,脚步从未停歇。
沉下身心解难题心系患儿促脱贫
2018年4月10日,这一天是董立刚原“驻地”搬家的日子,说是“驻地”,能带走的只有一卷行李、一口电饭锅而已,带不走的是他对平房村百姓的深厚情意。在离开村里之前,董立刚还记挂着一件事,就在几个月前,他帮助村里一脑瘫患儿争取到“儿童七彩梦康复项目”6个月的免费治疗,孩子叫范金磊,才2周岁,母亲双目失明又患有胃癌,小金磊的康复治疗让一家人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2018年9月份,已经到科左后旗二道壕村驻村扶贫的董立刚又继续帮小金磊申请了8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
离开平房村,转战二道壕,扶贫的地方变了,但他扶贫的决心和热情始终如一。到村后,董立刚做的第一件事是入户走访,利用早晚时间到贫困户家里聊家常、讲政策、听意见。一个月时间,他把村里80户贫困户挨家挨户跑了个遍,记下了2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凡是建档立卡户,家住哪趟街、家里几口人、生活怎么样、收入靠什么、困难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如数家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爱心关心暖人心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俊学家无经济来源,也交不起医疗保险,就是董立刚入户走访中发现的。交不上医疗保险,万一以后得了病,更负担不起了,董立刚深知疾病对于贫困户的家庭生活意味着什么,他自掏腰包630元帮李俊学交上了医疗保险,并为他家争取了国家产业扶持基础母牛2头,当时他家的院落里没有牛圈,不具备养牛的条件,董立刚又自己出资2800元,购置材料,在院子里架起了牛栏。现在李俊学一家已经脱贫,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像这样得到过董立刚帮助的村民还有很多,大家从心眼里感激这位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
为了防止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驻村以来,董立刚先后5次协调市里的医疗专家和药品企业到村里开展义诊送药活动,为群众免费体检700多人次,并赠送药品和电子血压计等医疗器材达10万多元。此外,他还给贫困户垫医疗费、送慰问金,联系企业捐助米、面、衣物,帮助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发放衣服1万余件,书籍3000余册。
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村干部、党员代表逐一摸排、消毒、监测,并参与设卡现场值守,对来往车辆人员逐一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宣传防疫要求、发放宣传疫情防控告知单、张贴宣传条幅和标语,组织村内群众开展捐赠活动,捐款16000元,物资达6000余元,个人捐款1800元,购买物资500元。在防疫物资最为紧缺之时,多次与派出单位及药企联系,为村上协调84消毒液两大桶100公斤、酒精30公斤、口罩800个。
多措并举造血扶贫兴产业
“扶贫不能光靠给钱给物,跟群众一起商量怎么脱贫,把扶贫扶到根子上,把群众的精气神扶起来,比啥都重要。”针对二道壕村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滞后的实际情况,董立刚与工作队的同志,一边学习上级扶贫政策,一边瞄准问题想对策、找出路,通过入户走访和到赤峰考察学习,一个有关产业扶贫的新思路在董立刚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一是二道壕养牛户多,走“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既能扩大养殖规模,又能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受益;二是养牛需要大量的饲料,办饲料加工厂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既能解决饲料问题,又能实现集体增收。
有了思路就开始行动。董立刚通过协调企业和有关部门,争取资金87万元,帮助村里建成了第一家村办企业——饲料加工厂,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到6万元的跨越。
为了有效利用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项目,董立刚一连几天“泡”在合作社里。经过与村内运达、东泽两家养牛专业合作社协商,最后确定以扶贫资金入股,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三方签订托管养殖协议,由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分红1500元,后期集中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5500元。目前,全村已有62户贫困户入股到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多项举措,更加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移风易俗育新风引领农村新风尚
脱贫攻坚有了产业基础,乡村振兴更要紧紧跟进。为改善村容村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董立刚带领工作队的同志挨家挨户发动群众,走到哪、讲到哪、干到哪,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村屯环境整治大会战。他各方协调争取资金13万元,为村里购买了3台垃圾清运车,在村内各街道绘制了文化墙,制作了270多块宣传展板和路灯宣传牌。干净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文化墙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片田园诗意。
“基层治理好了,村风民风正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气会更高、劲头会更足。”推动移风易俗,是董立刚常和村干部念叨的一件事。经过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村里专门制定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董立刚还自筹资金3万元,在各出入村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针对一些群众在红白事时大操大办、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情况,董立刚把文化宣传队搬到村民家门口,多次协调单位和旗文化局到村里开展文艺演出,并通过组织广场舞比赛和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脱贫示范户”“好儿媳”“好公婆”系列评选活动,使移风易俗更加深入人心。
破除陈规陋习、淳化质补民风。如今,二道壕村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得到了扭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崇德向善、文明健康的新习俗、新风尚渐渐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舍小家为大家扶贫上阵“父子兵”
作为扶贫工作队长,董立刚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拿群众当亲人,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而对自己和家人,他却总是无暇照顾,医生多次叮嘱患有严重痔疮的他,要注意休息,不能受累着凉,可是村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本不适合他病情恢复,经常在入户走访时忍着疼痛坚持工作,家人多次劝他回家养病,他总是回答等一等、再等一等。2018年夏天,87岁的老父亲到北京做手术,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刻离不开,他没去陪伴病痛的父亲,心中充满了担心和愧疚。为了不耽误驻村工作,也能照顾孩子,他于2018年将在市里上六年级的儿子转学到了双胜镇向阳中心校住校,每到周末把儿子接到身边,晚上给孩子洗涮衣服,陪孩子一起写作业,这是父子俩每周最幸福的时光。
心怀责任、担当如铁。驻村期间,董立刚平均每个月有25天吃住在村上,黑红的脸庞、质朴的穿着,看着就像一个地道的农民,二道壕已经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家”。在他的努力下,二道壕村扶贫工作效果明显,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2.63%降到0,全村8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董立刚被评为第六届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对他来说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肯定。他说:“我把最美好的一切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无怨无悔!”(记者王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