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昌
李瑞昌的两枚军功章
李瑞昌,1949年2月参军,原第四野战军战士,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退伍。
□文/图 记者 张建芳 实习生 张芷恒
在李瑞昌的珍藏里,那两枚军功章是他的心头宝,里面记录了他辉煌的战斗生涯。
第一枚军功章的故事:他为连队抢回维系性命的粮桶
1949年2月5日,一名名叫李志国的18岁小伙儿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参军到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名小战士,改名李瑞昌。
“当时老家穷呀,吃不饱穿不暖,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到部队能吃上饱饭。”在骁勇善战的四野,李瑞昌随部队驻扎在海南岛。“那会儿到部队还是个小娃娃呢,还打架呢。”说起有趣的往事,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
解放海南岛对于取得全面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战争也异常激烈。一次战争中,李瑞昌老人被发现枪法不错,百米内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上级任命他当一名重机枪手。李瑞昌成为一名重机枪射手,九个人一挺重机枪,在战斗中他们成为冲锋陷阵的先遣部队。“重机枪威力猛啊,重机枪一出,百步之内必有伤亡。”战斗中,作为步兵火力中最猛烈的武器,重机枪的地位无可取代,一直被称为“万夫莫当”的装备,正因为如此,重机枪也成为敌人主攻的对象,炮弹像雨点一样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边炸落,即使这样,年轻的李瑞昌和战友们一起,仍然沉着冷静地操作着这挺重器,让它在战斗中发挥威力。“怕什么怕?不怕!那会儿也没有家属,无牵无挂,根本不怕死。”
就是这个连死都不怕的毛头小伙,却对海里的鱼怕得要命。李瑞昌回忆,海南岛战役是解放军准备解放台湾的前战,在海南岛作战期间,战士们多在海上训练,经常会遇到成群的海鱼、以及素有会捕食的毒花——海葵,于他而言,不惧怕站岗时候特务和敌军突袭,也不畏惧枪林弹雨,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却害怕这些令人头疼的“敌军”来犯。多年后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仍心有余悸,“海里鱼太多了,当时看着心里特碜得慌。”
就是这个连海鱼都怕的小伙子,在入朝作战时里,他为部队抢回了维系连队战士性命的珍贵的粮桶。
1950年,海南岛战役结束后,部队在福建经过短暂休整后,直接到东北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役。
“乘坐着部队的军用大闷罐车,一坐就是六、七天,直奔东北鸭绿江边去,一到江边,战争就开打了。”渡江时,公路桥、铁路桥都被敌人炸毁了,只能从临时搭建的浮桥过江。“飞机在天上轰炸,地面有敌军阻击,我们是边战斗边渡江。”
11月的鸭绿江,江水寒彻透骨。
1952年11月6日,在随部队横渡鸭绿江时,李瑞昌不畏枪林弹雨,来来回回帮助部队搬运大米三百多袋。
当时正值敌军飞机袭来,粮食桶掉进湍急的鸭绿江水中,危急之下,李瑞昌冒着零下20℃的严寒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拼尽全力,用了一刻多钟才将桶捞了出来。
可能在现在看来,一个打饭桶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在那时艰苦的环境下,这一个桶却代表着一个连队战士的温饱。“那时,由于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封锁运送通道,物资运输十分困难。处在前线的战士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有时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战士们只能背着炒面,就着雪充饥。吃饭难,这一个桶尤其珍贵,它维系着我们这一个连队战士的命。”李瑞昌老人回忆道,当时也没有想到深不可测的江水会不会带走自己的生命,只是觉得一定要拿回桶,夺回战友的命。
为此,李瑞昌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第一枚军功章。
第二枚军功章的故事:入朝作战他死里逃生战功卓越
因为标准的普通话和高小文化程度,上级让李瑞昌学习操作电报机,在入朝两年后,李瑞昌成为一名电话员,之后又成为无线电电讯员,直到无线电班长。
从海南岛到朝鲜战场,虽然自己的角色变了,但他深知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作战过程中亦是牢牢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电台珍贵呀,是前方部队与后方指挥部的主要信息通道,”保护好电台,就是保护好信息通道。有一次,连队的电台坏了,他和两位战友一起带着电台赶往团部修理。路途中借住在一位朝鲜老百姓家中。当时朝鲜特务特别多,听见这一家人用朝鲜语“密谈”他们的身份。已经入朝两三年了,略懂一些朝鲜语,觉得情形不对,叫醒战友,连夜起身赶往团部,将电台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自古以来,战争中通讯作为科技力量取胜的事例不可小觑,李老也讲述了自己作为后方通讯员却见证前方战事胜利的作战经历。
“一次美军来犯,就在距离中国部队只有12里时,坦克已经从飞机上降落下来了,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当即迅速向部队大本营汇报。”得到消息后,援兵火速赶来,将美军团团围住,人民解放军以速度取得了胜利,美军只能乖乖就擒。“这就是通讯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每个岗位看似平平无奇,但实则都是环环相扣,不仅要自身过硬,更要学会团队作战,才能打胜仗。”
在朝作战期间,李老有过多次“命大”的经历。有一次配合坦克部队作战,李瑞昌感冒了,铺的一个羊皮皮袄,盖的一个,躺在半山腰休息。没注意羊毛露出来一点,被敌机发现了。当时飞机“呼”地就冲了过来,朝着他一阵扫射。“幸好飞机扫射有空隙,没打着我,最后扔了个燃烧弹就走了。”整个山头都着了,我和战友们赶紧将山上的火扑灭。过后,他看到自己曾经躺过的地方,地上被炸得都是大坑,一片狼藉。
1954年11月30日,李瑞昌再次荣立三等功,拿到了第二枚军功章。功绩摘要是这样表述的:以身作则,在艰苦的工作起模范带头骨干作用,成绩优良。
今天的故事:四世同堂晚年生活幸福知足
据李老讲,四野兵力勇猛,在解放东北和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部队十几年,参加过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和南下攻打国民党的战争,李瑞昌老人于1957年转业回到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改回原名李志国。1958年因国家建设需要,他毅然来到包头到小包钢工作,在这里扎根,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直至退休。
在李老的家里,摆放着合家欢照片和包头市“五好家庭”牌匾,四世同堂,两位老人身体硬朗,儿女过得幸福,孙子们个个有出息,老人觉得很幸福知足。
为了让老人再见今日海南,2003年,儿子、媳妇带着老俩口再次来到了海南。美丽的海岛、悠闲的生活,令老人流连忘返。“那会儿,海南岛就是一个战场,敌军飞机盘旋在空中,陆地上枪林弹雨,到处都是一片废墟。如今的海南岛风光好、景致好,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看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是建设得如此之好,老人感到非常欣慰,“这就是多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最终的期盼。”“不希望再有战争发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多好呀,没有伤痛没有牺牲,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如今90岁的李老和85岁的老伴身体硬朗、牙口好,家住四楼爬上爬下不在话下,每天老俩口结伴去公园锻炼,老人能吊在单杠上打秋千,老伴踢腿能过头顶。老人还爱看报纸,天天给老伴读报,重大新闻一个也不落过。
有时兴致来了,老人还会给老伴和儿孙们唱歌,部队歌曲、朝鲜歌曲,老人都唱得声音洪亮,有板有眼。“我父母身体这么好,最主要和他们的心情好有关系。”儿子李文学说。
老人会经常拿出军功章看一看,擦拭一遍,第一枚军功章不慎丢失,让老人好一阵心疼。“越是看军功章,越觉得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让历史重演。”“如今,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赶上了好时代。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我们很幸福、很知足。活着就好,要好好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