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读者
新年到来之际,最后一期《脱贫攻坚》特刊与您见面。这次,我们要与亲爱的读者道声“再见”。
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不负坚韧者。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2018年6月14日,第一期《脱贫攻坚》特刊与您见面。从那时起,通过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我们与您期期相约。
60多期版面,沉淀着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坚持与努力,我们和您一起见证内蒙古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和贫困地区的喜人变化、见证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人风采。3年来,我们将笔触放在基层、将镜头对准群众,讲述贫困群众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聆听他们的小确幸,分享他们的大欢喜。
立足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持续关注、着力报道的重点。同您一道,捕捉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踏实奋斗的精彩瞬间,记录他们的新期盼,感知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筑梦路上,我们永远都在。
颓废的老赵振作起来了
下了一夜雪,山林好似盖上了厚厚的雪被。清早起来,赵常玉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着“贵客”到家。9点多,驻村第一书记吴国会和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干部来到老赵家,大家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热火朝天地聊着。
赵常玉是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敖包山嘎查村民,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富裕户,后来女儿赵雪得了病,说话咬字不清、小腿经常发抖,媳妇因此离开了他。老赵花光家里的积蓄才把女儿的病治好,2017年,女儿嫁到吉林,老赵给村里的养羊大户当了羊倌,日子逐渐好了起来。2019年,赵雪在生下小孩后旧病复发,小腿几乎完全丧失了知觉。那年冬天,婆家人把女儿扫地出门,送回了敖包山嘎查,老赵被彻底击垮,丧失了生活信心。这一年,老赵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经过仔细调查研究,一份为赵常玉量身定做的帮扶计划“出炉”了。驻村工作队帮赵常玉家翻新了房屋、更换了门窗、粉刷了墙壁,还给赵雪制作了室内洗浴隔间、安装了净水设备、更换了家具、买了足量的煤,老赵家焕然一新,昔日寒冷、破败的家变得温暖、敞亮。
为帮助老赵重树生活的信心,吴国会为赵常玉申请了护林、护草、治安综合员公益性岗位,带着赵常玉到各家各户一起帮村民处理纠纷,在此过程中,老赵认真、靠谱的形象被村民们认可,老赵也一改往日的颓废,振作了起来。
“赵雪生活不便,又没有母亲的照料,咱们妇联的人就是她的干妈。”为了解决赵雪的个人卫生问题,嘎查妇联主席冯国珍和乌兰敖都志愿服务队的女队员们组建了专项帮扶小组,每周上门帮助赵雪洗澡,在各位“妈妈”的帮助下,赵雪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赵常玉有当羊倌的经历,在吴国会的协调帮助下,赵常玉修建了羊舍,购置了碎草机,买来了18只基础母羊。在老赵的精心饲喂下,2020年发展到了26只,养殖收入达到10000余元。
2020年底,赵常玉家脱了贫,在年底的“积分能手”评选活动中,赵常玉家获得“产业发展达人”“社会治理标兵”两项殊荣。老赵本人还加入敖包山嘎查产业指导组,为广大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帮助。
链接
在我区,“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收入保障方面,全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93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元;义务教育方面,建立了控辍保学动态数据库,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条龙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医疗方面,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住房安全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危房改造政策,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3.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12.49万人;安全饮水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提升工程,累计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8.3万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驻村干部帮忙脱玉米。赵冬霞 摄
我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
“32斤……38斤……40斤……”慕名而来的顾客一次性买了5只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房子滩村的脱贫户张宝元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我今天的好日子,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张宝元一边数着刚刚到手的5000元钱,一边感激地说。
过去,张宝元夫妻二人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常年吃药,家里还供着一个念书的孩子。虽然喂着2口猪,还有2亩地,一年满打满算几千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入不敷出。
2013年底,张宝元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就此发生了转变。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张宝元夫妻不用再忍受病痛,先后做了四五次手术,医药费报销比例达到了90%,自己只花了三四千块钱。“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小病也拖成大病了。”张宝元说。
房子滩村是大路煤化工基地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对口扶贫帮扶点。如何拉着张宝元脱贫奔小康呢?驻村工作队绞尽脑汁寻求对策,张宝元家的炕头更是成了“思政课堂”。
驻村工作队首先帮助老两口联系医院,医治身体疾病,其次,便是医治心里“疾病”。驻村工作队员盘腿上炕,与张宝元拉话讲国家的扶贫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心中的希望之光被点亮了。”张宝元说。
贫困户有了内生动力,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发展产业是关键。驻村工作队开始帮助张宝元家发展养殖业,为他家盖起了养殖棚圈,免费送来18只山羊,还配有专门的产业指导员。为了协助他养殖,帮扶单位还给他家购置了铡草机、四轮车、点播机等农机具。
驻村工作队不遗余力的帮扶,让张宝元感受到的是真情实意,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张宝元家的羊从10几只发展到了100余只,他还承包了村里的10余亩土地种玉米,为羊提供饲料,利用农机具帮助周边村民耕作挣钱,光这一项一年就能收入1万余元。
2016年11月28日,张宝元家脱了贫。但脱贫不脱政策,驻村工作队依然坚持对张宝元家进行帮扶,防止他家返贫。“冬天不打算多卖羊,想继续往大发展,明年开春还能下40多个羊羔,到时我的羊就发展到150只了,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张宝元笑着说。
链接
我区出台《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八项措施》,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机制预警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纳入范围的5.4万人口。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大力推进防贫保险工作,用市场手段为防贫加一道“阀门”,全区62个旗县实施“防贫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通讯员 赵冬霞)
除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钱其鲁 摄
村民好多都是种菜能手
一场小雪之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的道路边,一栋栋温室大棚都铺上了淡淡的银装。
气温升高后,44岁的谢丕霞将大棚上的雪扫了扫,便将卷帘卷了上去,让棚里的油菜享受一下日光浴。进了大棚,满眼的绿色,生机勃勃。10厘米左右的油菜苗嫩绿茁壮,杂草都看不到几根,看得出是经过了主人的精心打理。
“政府倡导的这个产业真是好,比种大田强多了。这些年我家的生活多亏这个温室大棚。”谢丕霞说。由于丈夫常年患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治病前后花了30多万元,谢丕霞家经济很困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种植大棚蔬菜,她家的日子好起来了,去年脱了贫。
谢丕霞告诉记者,利用这个温室大棚,她一年能种三四茬菜,有柿子、黄瓜、豆角、西葫芦、油菜等。由于离市区近,都不愁卖。蔬菜市场价格好了,一年能挣三五万元,即便价格不好,也能收入一两万元,生活有保障。
据根堡村党支部委员巴天翔介绍,根堡村地少,人均3亩左右,过去村民生活比较差。后来村里发展了奶牛养殖,村民收入渐渐提高。但十几年前受奶粉事件影响,乳品企业大幅提高收购标准,奶牛养殖散户产的奶难以出售,村民都不再养奶牛了,根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受到了很大冲击。
赛罕区政府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倡导发展设施农业,建了很多温室大棚。根据村里的人口数量,根堡村先后建起了1150座大棚,平均下来人人有一个。巴天翔说:“分配原则是占谁家的地多,给谁家分的大棚就多,有的农户只有一栋,有的分了10多栋,政府还从外地聘请了高水平的技术员指导村民种菜。现在,根堡村村民好多都是种菜能手,有的还发展起了采摘、观光,收入更高。”
记者来到村民巴润平家的“巴氏庄园”家庭农牧场,他家的12个温室大棚都用铁栅栏围了起来,铺了水泥路。在他家的温室大棚里,草莓已经开始成熟,鲜红诱人,翠绿的黄瓜、黄色的小柿子也挂满了枝干,已经有市民前来采摘。
“现在一斤草莓能卖30多元,采摘到明年5月份,加上其他蔬菜和桃子等,我家的棚一年挣个三十几万没问题。设施农业是来钱产业!”巴润平说。
巴天翔说:“近年来,依托设施农业这个产业,并经过不断的新农村建设,根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多数村民都用上了水冲厕所。乡村振兴,我们根堡村正在一步步实施,步伐很稳健。”
链接
我区把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质量作为稳定脱贫的新起点、全面小康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新支点,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激发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同时,注重用制度创新巩固脱贫成果,着力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各方面抓出成效、创出经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带领广大农牧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开启新征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钱其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