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 人文与自然交融互摄
内蒙古新闻网  21-01-11 16:28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周晨旭 李雪

  五当召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久远而且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寺庙,也是我国历史原有形制保留最完整寺院之一。各大殿宇均依山势而起,参差而上、错落有秩、格局非凡。由于寺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故而有“草原布达拉宫”美誉。

  从高空俯瞰五当召,其与如海苍山融为一体,洁白的寺庙建筑在群山拱卫之下,如莲花妙蕊安立其中;如若驱车而往,远远便能看到耸翠层峦之间梵宫巍然而立,在盈满虚空的梵呗之声中和随风飘动的经幡掩映之下,这座殊胜寺庙犹如佛家坛城岿然安立于法界,亦如骊珠在天独耀于沧海。五当召的东西两侧是谷间自然形成的河道,清流于寺庙前方交汇前行,潺然有声,日夜不绝其响。山间林茂松柏参天,鹿鸣呦呦香气氤氲,百鸟缘胜境而翻飞高鸣,百兽缘萋萋芳草与灵妙法音而驻足怡神!

  浸染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五当召和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使自然与人文在此得到和谐与完美的交融,并于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构筑了一方世外桃源。

  ◎土默特部落引入藏传佛教格鲁派

  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所处之地曾经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融之地,其间既有兵燹狼烟的厮杀也有相依互摄的融会。

  明朝时期,四分五裂的蒙古曾在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达延汗努力下再度统一,不过维系时间较短。达延汗将蒙古全境分为六大万户,即漠北的察哈尔、喀尔喀、兀良罕以及漠南的土默特、永谢布、鄂尔多斯。达延汗诸子中的巴尔斯博罗特有七个儿子,其次子阿勒坦汗(公元1508~1582年)统领着漠南多罗土蛮、畏兀尔慎、哥力各台吉、兀慎、五路、黄台吉、摆腰、大成台吉、把林台吉、松木尔台吉、哈木把都儿台吉、段奈台吉等十二个土默特部落,所领界域囊括了河套以北、长城以北、阴山前后、辽东以西地域,当然也包括了五当召所在区域。土默特部落在与其他蒙古部落的战争以及与明朝的战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并最终成为明朝最大的边患。为了解决本部蒙古民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阿勒坦汗多次向明朝提出通贡互市请求,但均被拒绝。为此,他发动了针对明朝的众多战争,比如“庚戌之变”“血战石州”等。在与明朝的不断争战中,双方最终寻得和平契机。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双方实现通贡互市。同年十一月,双方签订了有关和约,史称“安达封贡”。阿勒坦汗亦于次年四月被明朝中央册封为“顺义王”。

  土默特部落与明朝实现通贡互市之后,当地经济社会不但得到了安养生息,而且在渐进发展过程,其信仰文化也有了新的要求。当时,土默特部落信奉萨满教,作为原始信仰其不但每年宰杀大量牲畜进行祭祀,而且也保留了以人殉葬的恶俗。为此,阿勒坦汗在僧人和身边亲人劝说下,决定引进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改变本部当时的信仰格局。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阿勒坦汗与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公元1543~1588年)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并为索南嘉措献上了“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自此达赖遂成为格鲁派一支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名号,根敦珠巴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被追认为第二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则缘此成为第三世达赖喇嘛。格鲁派教法也由此传入蒙古草原,并最终使蒙古境内实现全民信仰。并且,阿勒坦汗的后代云丹嘉措,也在后期被蒙藏四众认定为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真实转世身,继任为第四世达赖喇嘛,使蒙古黄金家族的血统与格鲁派的道统实现了融合。

  ◎乌拉特东、中、西三公旗驻牧事略

  乌拉特部落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后裔族群,亦为科尔沁部落分支。自明仁宗洪熙二年(公元1425年)起,蒙古瓦剌部落多次进攻科尔沁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瓦剌部落再次进攻当时已依附兀良罕蒙古的科尔沁部落,不得已,该部首领巴衮诺颜、布尔海为避其锋芒只得迁牧于祖上曾经驻牧的封地,亦即额尔古纳河与石勒河之间。自此之后,科尔沁部首领布尔海方改称自己的部落为“乌拉特”,意为“能工巧匠”。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皇太极进攻阿鲁蒙古各部,并以和亲形式与之缔结盟约。次年,乌拉特部归附后金,并内迁至呼伦贝尔草原。自明思宗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起,乌拉特部屡随后金参与战争,颇有功绩。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朝中央为进一步巩固对蒙古地区统治,遂将乌拉特部分为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三部,并封其首领为札萨克镇国公,而且各旗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同时,赐驻牧之地为河套以北阴山一线的狼山、乌拉山地区。次年,乌拉特三旗从呼伦贝尔西迁,并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到达御赐之地驻牧。按照清朝中央的旨意,乌拉特三旗镇守当地各大关隘,其中五当召所在地域也在其所辖范围。当时,茂明安旗以西,达拉特旗以北,达尔罕贝勒旗西南,杭锦旗以东地区,皆在其所领界域。乌拉特前旗即为所称的“乌拉特西公旗”,乌拉特中旗即为“乌拉特中公旗”,乌拉特后旗即为“东公旗”。乌拉特三旗的札萨克镇国公都住在哈德门,只分属民不分土地。

  随着时间推移,驻牧当地的蒙古族人口越来越多,而且清朝中央在蒙古地区大力倡导和推行黄教信仰,使得三公旗境内的格鲁派寺庙日渐增多。五当召亦即在此历史背景下,应缘修建而成。

  ◎五当召文化积淀冠绝一方

  五当召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民间也有观点认为以往召内早期个别建筑可以追溯至康熙年间。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皇帝御笔亲题“广觉寺”匾额赐予五当召。历经两百余年不断扩建后,五当召总体形成一陵(苏卜盖陵)、三府(章嘉活佛府、甘珠尔瓦活佛府、洞阔尔活佛府)、八殿(即苏古沁独贡、却依拉独贡、洞阔尔独贡、当圪希德独贡、喇弥仁独贡、金科独贡、阿会独贡、小黄庙)以及九十四栋僧房组成的宏大建筑格局。其中,殿宇仓舍三千四百三十四间,占地三百余亩。

  五当召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保留活佛转世系统为数不多的几个寺庙之一。乾隆皇帝曾为五当召第一世洞阔尔活佛阿旺却日莫御赐封号“额尔德尼·洞阔尔·班第达”。2006年,经国家批准,第八世洞阔尔活佛嘎拉僧图布丹却吉旺楚克在五当召举行坐床典礼。五当召也是蒙古高原上著名的佛教文化学府,拥有法相、密宗、次第、时轮等四大学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高僧和活佛。五当召的医药学研究和应用远近闻名,为草原各族民众求医问药解除病痛提供了方便,也为传播民族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权威统计,五当召保存着105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馆藏有金、铜、木、彩塑等各种佛教造像15000余尊,高者数丈,小者盈寸,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文化宝库。

  今日的五当召重重殿宇层层楼阁皆依山势而起,由低到高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远看高大巍峨的殿堂洁白如雪,顶部红色墙体与各种佛教文化图案、窗饰、铜器,均以独特的协调美感为寺庙建筑增添了无尽庄严,殊胜之余更显雄奇壮观。

  五当召深寓于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属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国家森林公园内特色珍稀树木多达三百二十余种,庚毗沟是庚毗庙建筑分布区域,也是浑然天成的户外休闲运动区域,内有神秘的“野狼谷”丛林,也有灌木间的高山祈福之地以及眺望远方的“鹰山巨石”。吉忽伦图敖包山所建敖包独具蒙古民族文化特色,是僧俗四众祭天祈福的圣地。每逢敖包祭祀,僧人便会在此诵经,信众也跟随着他们行持祭拜,并共同放飞风马。以神圣而庄严的法行,使蒙古族敖包祭祀的内在义涵在峰峦叠嶂明山秀水中完美体现。总体而言,生态文明与民族历史文化在此得以自然交融,显现出一道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奇景。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