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人现在也大多去酒店结婚了,
这样的婚礼,再过几年或许就看不到了,
谢谢你们把它记录下来。”
在拍摄现场,一位布里亚特80后对我们说。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布里亚特人,蒙古族的一支。
一场豪放的蒙古族婚礼正在进行。
一顿中饭,一直吃到天黑,
500个宾客,吃掉了1000斤牛羊肉和糕点。
这场婚宴的准备工作需要2天时间,
家里的亲戚,远亲近亲,近百人一起上阵,
备菜、宰杀、煎炸……
这是新郎宝音巴图,新娘其木格。
婚宴举办地的草原,就是新郎自家的草原!
这样的蒙古族婚礼,就像我们的乡村婚礼,
一,需要自家有可以铺得开的大场地,
二,需要众多亲戚朋友乡邻的帮忙,
现在,越来越多的布里亚特年轻人都住到城里去了,
这样在自家草原上办的婚礼,自然越来越少了。
婚礼两三天前,
亲戚们陆陆续续骑着摩托车就来帮忙了,
老人们要为新人手工缝制来年穿的传统蒙古袍,
中年妇女们负责做面点,
男人们则负责宰杀牛羊。
缝制一件这样的袍子,
需要30头羊的羊皮,
几个手工娴熟的老人,
一点点缝,要缝上好几天。
宰杀多少头羊,是一家人的财富象征,
我们拍摄的这家人,杀了14头羊、1头牛,
属于布里亚特人中的殷实家庭。
这才是婚礼该有的样子,
相比之下,我们2小时草草了事的婚宴只是聚餐……
图中标红部分,就是我们拍摄婚宴的地点。
布里亚特人上世纪从俄罗斯迁移而来,
中国境内总人口只有8000多人,
一直生活在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的锡尼河两岸。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下辖的地级市,
面积,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的总和!
每年七、八月,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
正是举办草原婚礼的最佳时节。
在结婚前,新娘会很忙很忙,
要接受不同亲戚的邀请,
去他们蒙古包里或酒店包房,喝茶、吃饭,
接受祝福和贺礼。
婚礼前2天,
新娘会举办一个告别单身舞会,
现在也在城里的舞厅里办了,
有专门的司仪主持。
不过,并不是只有新娘的闺蜜参加,
亲戚、长辈都来,新郎也出席,
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凌晨,
热闹程度不亚于婚礼本身。
在婚宴的准备上,
宰杀牛羊肉的活,都是男人们干的。
肉食的准备,在婚礼前一天下午开始进行,
以确保婚礼当天吃到新鲜的手把肉。
羊头、羊蹄因为皮毛较多,
要先用火烧,再刮洗干净。
羊皮和羊肉将移入备菜棚内,
有专人按部位切分,码放整齐。
处理下水、灌肠这样精细的活儿,
由女人们负责完成。
布里亚特人的灌肠花样很多,
有血肠、肉肠,还有精细制作的编肠。
宴席桌上不会出现内脏下水,
牛羊肉余下的杂碎,
会制作成太阳饼或者包子,
作为犒劳帮厨亲戚、男方来宾的餐食。
大骨、大排在傍晚的时候就下锅了,
14头羊和1头牛要连夜煮好,
才跟得上第二天宴席的节奏。
游牧民族吃肉很直接,
因为牛羊肥美新鲜,
只用白水煮,不加任何调味,
手拿着肉,用刀子割小块吃,
所以很形象地叫做手把肉。
长达几天的准备,
终于到了婚宴举办的当天了。
奶茶,是蒙古人的日常饮品,
婚礼上自然也是少不了。
布里亚特人的奶茶和其他蒙古族相比显得清淡,
他们喜欢直接将鲜奶烧热,
再倒入泡好的砖茶水,
扬沸几次即可出锅,连盐都不用加。
为了讨个好彩头,婚宴上的菜都是成双成对的。
主食、凉菜、热汤都各有两道,
布里亚特人饮食习惯既有蒙古传统特色,
也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比如其中的列巴,
就是俄罗斯的主食面包。
另外还有土豆沙拉、烤鸡肉卷,
卷心菜、白洋葱和番茄酱制作的红菜汤。
白食面点一般会提前两天准备好,
前来帮忙的都是新郎家的女性亲戚。
主要就是油炸果子,
它本身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食物,
随时配着奶茶吃,就非常抵饿。
婚宴当天会做另一种重要的传统食物——八宝饭,
它用一种叫臭李子的野果做成果酱,
跟奶干、列巴、油饼、红枣、葡萄干等食物混合,
寓意新婚生活美满富足。
女人们开始利索地组装白食拼盘,
手把肉的分装则由男人们执行。
食物都先移到场地中央的木板上,便于上菜。
婚礼前两天会搭起巨大的圆形帐篷,
沿袭传统宴席中男女不同桌,
也遵循蒙古包内部的座位安排,
正中间是尊位,
左边是男性的位置,右边是女性。
像羊背子等一些上等的好肉,
布里亚特人会切分好,作为礼物,
回赠给来娘家参加婚礼的姑娘。
而每一位宾客也会受到主人家的赠礼,
男性宾客多为哈达或毛巾,女性宾客为纱巾。
晌午时分,
亲朋好友们身着蒙古袍盛装出席婚礼,
长辈们为新人献上美好祝福,
一同唱起吉祥的歌曲。
身着姑娘衣裳的新娘其木格(中),
要在新房内完成传统的换装仪式:
头发梳成了两根发辫,
戴上黑色的托依卜发辫套饰,
蒙古袍也换成了起肩有褶子的袍子,并穿上马甲,
完成从姑娘到已婚女性的身份转变。
蒙古包样的宴会场上,
布里亚特人开心地喝着奶茶,吃着手把肉,
长达一周左右的婚礼,慢慢接近尾声,
而属于年轻夫妇的幸福生活,则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