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昭君,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四大美人”之一。但其实,王昭君更重要的贡献是促成了汉匈两族的世代友好。“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出塞是汉匈关系史上的浓重一笔,今天被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融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往的典型。近日,记者走进了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采访并了解了昭君博物院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方面做出的成绩。
昭君博物院,其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是依托王昭君墓,以博物馆区为基础,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遗址性博物院。自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先后经过四次扩建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内蒙古地区展示和普及昭君文化、匈奴文化的重要窗口。
昭君博物院立足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馆藏文物优势,举办了“昭君出塞文化展”“匈奴历史文化展”和“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展”等特色的常设陈列,还举办了国际马都——呼和浩特马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马文化产品及当代马具、马饰展》、“蒙古族服饰展”和“昭君民俗文化展”“青冢藏墨”等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先后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昭君出塞文化展”和“匈奴历史文化展”作为昭君博物院的特色常设展览,位于匈奴历史博物馆东西两侧,展陈面积7500平方米。该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次提升扩建的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昭君博物院在办好“昭君出塞文化展”的同时,也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新颖的陈列展览,开展了生动有趣、丰富多样且具有直观性、互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青城故事。对此,昭君博物院院长、研究员武高明告诉记者:“一部昭君出塞史,就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民族史,王昭君背后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所以王昭君可以说是民族团结成功的典范。昭君博物院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馆内展示了从先秦到清代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伟大女性,尤其是北方十几个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通过和亲的历史,反映我们历史上各民族的交融历史。每年都有十几万的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所以在对于青少年教育这一方面,昭君博物院一直都非常重视。”
在采访现场记者发现,有不少市民也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全家来昭君博物院参观。市民武女士告诉记者:“我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我小的时候就来过昭君博物院,现在我又带着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这里参观,让孩子了解昭君文化、昭君历史。因为王昭君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孩子从小就要了解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意义。”(记者 刘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