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董军(中)
◎策划 刘蔚君 记者 郝楚瑶 摄影 祝家乐
【推荐理由】
在路上,面对别人避之不及的流浪人,他总要主动上前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他坚持不懈,大海捞针般寻找着被救助人亲人的信息。
在护送返乡的路上,他背着行动不便的被救助人上下火车和卫生间,得知原委的路人,无不为他们感动点赞。
——董军,包头市救助管理站安置股股长,无数救助干部的缩影。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把党和国家救助政策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目之所及
走在路上,董军的目光所及总显得与众不同,他的眼光总是会向一些背街小巷多看一眼。路边徘徊的人,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底店门前,躺在幽暗灯光下的人,自己能帮他们些什么?
作为包头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是他的职业习惯。面对那些别人眼里避之不及“又脏又臭”的人,他总会主动靠前多问几句,“你家在哪儿,需要帮助吗?”为打消这些人的顾虑,他会说:“我是救助站的。”如果被拒绝,他会留下救助站的地址和电话,“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最热的夏天,他和同事们熬好绿豆水,送到流浪乞讨人员的手里;最冷的冬夜,他和同事们带着棉衣棉被送给那些露宿街头的人。本着自愿接受救助的原则,他和同事向他们讲明国家的救助政策,对暂时不愿意进站接受救助的,也留下联系方式。“能多救助一个人,让他们享受到国家的救助福利,就感觉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特别值得!”董军说。
行之所动
发现或接收流浪乞讨人员,对救助工作来说,其实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寻亲,帮他们找到家人。
2019年12月,在民族东路附近一个待拆迁的空房内,奄奄一息的张台华被发现并送到了包头市救助管理站。由于手脚严重冻伤,张台华被紧急送医。由于同时伴有脏器衰竭,张台华住院数月间,三次病危。
那段时间,董军一次次往返于医院和单位之间。张台华病情稳定后,为其寻亲成了重要任务。他无数次与张台华交流,但由于张台华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而沟通无果,他又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寻亲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张台华终于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陕西汉中,见到了年近九旬的老母亲。
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董军和他的同事们都练就了一身大海捞针的本领。有人说他们厉害,但他们知道,这只是因为多了一份责任与爱。
郭玲口音是河南人,自述是被邻居骗到包头的,但她记不起自己到底是来自哪里。董军从网上找出河南各个地方的标志性图片,让她一个个辨认,终于,郭玲认出了新乡的一个标志,说“离我家不远。只要到了村口,我就能找回家。”2020年春天,董军与同事带着郭玲踏上回家之旅。然而,回家之路并不如愿。无功而返后,他仍然不放弃,直到现在,他还会隔三岔五地找郭玲聊聊天,问问她:“想起家在哪了吗?”
从边防军人到民政救助人员,董军很快实现了角色转换,工作七年来,粗略统计,他已经为数十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
情之所感
费尽周折为被救助人找到亲人后,如果被救助人行动不便且家人有困难无法来站接人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就会启动下一项工作——护送返乡。
返乡的过程是一次次特殊的护送,一路上的故事,总是让知道原委的路人一次次感动。
一次,董军和同事护送一名救助人员回广西北海,被护送人员腿脚不便,身体也胖,途中在郑州转机时,董军背着这名远高于自己体重的被救助人追摆渡车时,突然膝盖一软跪在了地上,被救助人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
这样的护送不胜其数。遇有精神疾病的,他总是拉着他们的手,安抚情绪;遇有身体不便的,他会背着他们上火车,背着他们上卫生间。每次这样的护送,都会引来其他乘客的好奇,但每当知道他们的关系后,无不为他们感动点赞。
“这其实没什么,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同事都是这样做的。只要看到被救助人员回家后,一家人相见的感人场面,每当听到被救助人或其亲属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时,我的心里就特别高兴,觉得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董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