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呼和浩特市代表团以全团名义提出2件建议,一是从自治区层面牵头推动首府区市共建,全面提升首府首位度;二是全力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建设“世界乳都”,推动奶业振兴走在世界前列。
建议认为,省会(首府)城市因其城市功能、定位地位的特殊性,承担责任、发展方式都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推动省会(首府)城市发展、发挥省会(首府)城市作用,单纯依靠省会(首府)城市自身,在很多方面会受到政策瓶颈、要素约束以及沟通协调不对等、不通畅等问题。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强省会(首府)”“省市共建”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近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新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和浩特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谋求新的跨越发展。一方面,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发展代表着全区形象,事关全区发展大局。呼和浩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重要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个“走在前、作表率”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抓住机遇、奋勇向前,让首府真正在各方面都“首起来”,成为向外充分展示我区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区、辐射周边作用。要立足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银榆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充分发挥呼包鄂乌协同发展的“龙头”牵引作用,跳出呼和浩特、跳出内蒙古谋划发展、寻求突破,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更好地服务全区、辐射周边,带动“一群城市”加快向“一个城市群”转变。
为此,呼和浩特市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建议:自治区要充分考虑呼和浩特实际,从自治区层面牵头推动首府“区市共建”,在首府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方向等制定谋划方面,给予高位指导;在文明城市创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用地、用水、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区市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区市全面协同、一体推进,推动首府各项工作在全区“走在前、作表率”,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赶超进位,为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作出首府新的更大贡献。
建议认为,内蒙古率先实现奶业振兴目标,有优势、有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短板。从优势来看,内蒙古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草原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天然的牧场;苜蓿、燕麦种植面积广,并处于“黄金玉米带”上。从成效来看,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等,奶业振兴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奶牛养殖方面,2020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近130万头只,是全国奶产量唯一超500万吨的省区、产量达到611.5万吨,全国消费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一杯就来自内蒙古,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本土乳企伊利和蒙牛,去年分别进位至全球乳业第5和第8位;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以呼市为例,依托赛科星等企业,培育出两头进入世界前100名、30头进入国内前100名的优秀种公牛,目前呼市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优质苜蓿草种植方面,自治区和呼市大力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开展了35个专项课题研究,伊利、蒙牛种植的本地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22.6%、21%,均达到优级品质。从短板来看,一方面,目前全区奶业整体发展中,各盟市的功能定位不清晰,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相互补充、握指成拳的产业发展局面。另一方面,政策撬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真正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
为此,呼和浩特市代表团建议自治区:一是全区统筹、合理分工。立足各盟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推进奶业振兴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比如呼和浩特能够发挥优势,重点开展科技研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服务、商贸物流等;周边盟市可以开展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等,并根据产业分工从全区角度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二是设立全区奶业振兴发展基金。在目前自治区每年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整合设立奶业振兴发展基金,切实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规模化乳产业集群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乳业品牌推广打造等,有力带动全区奶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