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山养鸡” 出名记
内蒙古新闻网  21-02-03 07:3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实习生 郭羽

  这几天,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四周环山的村子——崔家地村的“山养鸡”可成了当地名鸡,就连副旗长王永生都连续几天在朋友圈打广告,旗融媒体中心也做公益,多次宣传报道。

  受疫情影响,崔家地村返乡创业青年边宁和大学生周小峰饲养的“山养鸡”,订单发不出去,原本很受市场青睐的“山养鸡”滞销了,到目前还有千余只没卖出去。无奈,边宁他俩便求助政府,才有了副旗长为“山养鸡”做广告一事。

  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崔家地村。只见白墙灰瓦的农家房舍整齐排列,边宁他们的养殖场位于村西,紧挨着小西山。边宁诉说着他们每天养鸡的忙碌生活:“冬季天短,早上6:00天还没亮,我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先给鸡喂早食儿,随后打开鸡舍大门,鸡群就欢快地向小西山奔去,在那里觅食。我俩开始磨碎玉米粒、采摘蒲公英,准备饲料。中午时分,顾不上喝口水,又赶到山上为鸡们准备午食,紧接着清理鸡舍消毒,给鸡准备‘晚餐’……”

  2020年5月,因为疫情影响,在外打工的边宁回到崔家地村,决定用奶奶留下的老宅自主创业,恰逢周小峰刚刚大学毕业,于是,他俩贷款20多万元开始创办养殖场。

  第一次创业的他俩一切从零开始,没经验,就上网学习,找村里老人请教;没销路,两人便一处一处地登门促销。2020年7月,他俩的鸿运养殖场红红火火地开业了,首批3500只山鸡和刚出壳的“九斤红”鸡苗入住。

  “小鸡苗最难养活,每隔2小时就得喂一次食,还得看环境温度、加水,一天24小时不能间断,整整一个半月,每天盯着闹钟就怕错过时间或者睡过头。”边宁回忆起养鸡苗的日子。

  边宁他俩给自己的鸡起名为“山养鸡”,与其他养鸡户不同,他俩养殖的是高质量的虫草鸡,除了晚上休息,其余时间,就在屋前的小西山上溜达、觅食,饲料一律使用玉米粗粮、苦菜,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因纯绿色养殖,加上放养,鸡的全身都是腱子肉,营养价值高!”周小峰介绍说。

  纯绿色养殖方式意味着成本较高,因而售价也高,但市场无法识别品种,加上受疫情影响,无法向订购商发货。

  崔家地村常住人口422人,其中贫困户57人,返乡创业青年只有边宁与周小峰。村支书薛进青说:“这两个小伙子创办养鸡场,吸纳了一部分贫困户打工,为乡亲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得赶快把他们滞销的鸡销售出去,才能让他们的创业延续。”

  有了各方的支援,边宁信心十足,他说:“今年虽说亏点,但我们长见识了。一年以来,我们掌握了很多养殖技术,跟专业的防疫人员学习了很多防疫知识,现在给鸡打疫苗,我们都是自己上手。下一步,等养殖场步入正轨,我们计划与村里成立合作社,利用山区优势,让我们的‘山养鸡’‘飞’得更远!”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