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志愿者们就带着米面来看我,我这心里热乎乎的!”1月27日,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古稀老者李景云眉开眼笑地说。
连日来,新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博爱一日捐,温暖千万家”送温暖活动,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等慰问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干群齐上阵共飨“文化盛宴”
1月27日,在突泉镇平新村的村部内,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开演。
由平新村志愿者自编自演的舞蹈用优雅的身姿、动人的旋律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帮扶干部们也当仁不让,纷纷使出看家本领——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扬琴《春到清江》等优美曲目轮番上阵,尽情倾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几十位观众虽面戴口罩,但也难掩欢欣雀跃之情,不时有观众随歌而舞、随律而唱,一片欢乐融洽之景。
“平时从来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今天能给这么多的父老乡亲表演一个节目,我特别开心,感谢村上给我们搭舞台、备道具,以后我要经常在这表演。”村民温玉芹高兴地说。
“三句半”别样宣讲喊出防疫“最强音”
“勤洗手、多通风,出门口罩不能松……”突泉镇红星村志愿者主动请缨,自编自导“三句半”《防疫无小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呼吁大家加强防护措施。
“用‘三句半’宣讲防疫措施是为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群众如何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只要群众能真正把防疫认识提高了,我们愿意倾尽所能!”红星村志愿者关海凤说。
眼下,在突泉镇的41个村屯,都有提醒村民提高防控意识的标语和流动宣传车,每个村都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动员群众做好防护、减少外出。
“土专家”入户指导牛产业高歌向前
“今年牛养得不错,马上就要下牛犊了。”“你这个牛棚的墙再低一些,应加强通风……”1月26日,突泉镇双山村产业指导员又一次深入养牛户家中做养殖技术指导。
为让养殖户通过发展牛产业增收致富,突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各村养牛合作社负责人组成了技术帮扶小组,深入群众家中,采取“土专家”和“田秀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全村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谈,点对点培训,及时为群众解决诊疗、改良等养殖方面的问题。
“这类培训对我们非常有用,之前我家母牛产犊时有难产现象,幸亏产业指导员和兽医及时赶来,这才避免了损失,我家今年又多赚了2万元!”双山村养殖户王磊对产业指导的服务特别认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王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