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扬帆起航正当时 砥砺奋进谱新篇 ——赤峰市红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向“景美人和绿色”目标奋进
内蒙古新闻网  21-02-18 10:30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如今的红山区,绿树飞花,小鸟欢歌,城在林中、出门有景已成常态,乡村叠翠、湿地汇锦、荒山染绿成了一种新时尚。近年来,红山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3600亩,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到目前,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23平方米。在人人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大潮中完成蜕变,红山区506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充盈着绿色元素。

  统筹施策:打造城市“天然氧吧”

  近些年,由于水源不足,加之林相单一,植被退化严重。红山区通过实施“两山两园”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市民身边的森林公园,构建有特色的绿色城市景观,打造城市“天然氧吧”。

  据红山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在公园改造过程中,该局解决了土壤不良、水源不足、树种单一、没有景观等问题。按照植物生长需求,换填了50公分左右厚度的种植土,总共60万立方米,向公园接入了中水管网,公园用水全部使用中水,大面积栽植乡土树种五角枫、蒙古栎、国槐、白蜡、糖槭等,新建哈达桥、松果塔、林舍、游客服务中心、广场等设施,同时完善了公园休闲、体验等功能。南片区以水景、儿童活动广场、运动中心为主题,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人工湖、17公里的林间漫道。

  “两园”之一的乌兰哈达公园占地2000亩,其中路南、路北各1000亩。哈达桥,白色的桥体、蓝色的地面,桥身为钢结构,全长1.8公里。安澜河景观提升工程占地280亩,改造前,绿量不足、设施破损严重;改造后,新建了安澜阁、跨河廊桥、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打造出一条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宁澜河景观提升工程占地320亩,改造前,河道内杂草丛生;改造后,打造集湿地景观、休闲广场于一体的街心公园。

  南山景观绿化提升工程按照“一心、一带、五区”(综合服务中心,辽文化体验带,山地运动区、森林涵养区、林谷拓展区、田园观光区、生态采摘区)规划布局,着力打造春季有花、夏季有景、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四季景观。红山景观绿化提升工程规划范围包括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以及缓冲区、红山公园、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围绕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规划建设红山环道、遗址保护区、文化体验区、滨水休闲带,打造集文化展示、生态体验、森林养生、运动休憩、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景区。

  环境保护:凝心聚力常抓不懈

  绿色代表着希望、孕育着生机。为有效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红山区公布实施了《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0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和《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并与涉林单位签订了《2020年度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2019年,红山区林业用地16474公顷,森林覆盖率27.80%。

  为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环保部门对辖区内20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每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到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开展专项检查2次、突击检查51次、节假日检查22次、夜查20次,检查企业120余家次。对昭乌达羊绒和内蒙古格林特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分别处以11万元和17万元罚款。

  稳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整治。环保部门联合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及相关镇街城管局等部门开展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取缔曲家沟村及城南村、六大份村水源地保护区内小作坊两家,持续巩固建成区10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工作成果,积极开展工业园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完成鑫海节能3台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实施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机制,截至目前共抽取84家企业,其中重点排污单位12家、一般排污单位72家,实现了重点企业、一般企业的全随机、全覆盖、全监管。

  红山区大力推进智能化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高新区21家涉水企业总排污口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工作,其中8家企业已与云计算中心连接并投入使用。水污染溯源系统项目,对高新区内重点涉水企业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污染防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红山区制定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老哈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启动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棚户区2.8万户,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302台,改造平房居民环保炉灶12054台,完成辖区29座加油站、2座油库、34台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同步开展餐饮行业油烟专项整治,严控施工场地扬尘污染,推行环卫社会化改革试点,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5%。中心城区优良天数由2016年的310天增至2020年的348天,其中,2019年、2020年空气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深化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域8条河流管理责任全部落实到人,9位区级河长、46位镇街级河长逐一明确,12个镇街完成村组级河长全覆盖,四级河长制体系全面建成。实施老哈河上游生态修复、农业节水、水生态保护工程,改造修复低产低效林2000亩,实施城乡绿化1000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8万亩,建设高效节水农田2万亩,关停自备水源井252眼,提档升级宁澜河、安澜河,督促工业园区内涉水企业开展污染防治设施提标改造工程,赤峰热电、中色锌业、京能热电、远联钢铁、赤峰制药等5家企业完成氟化物治理设施建设。

  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固体废物管理,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南山垃圾填埋场加固改造,建成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并投入使用,完成医废处理中心技改升级,推动农药减量、化肥零增长、农膜零污染,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2%、0.6%,农膜回收利用率增长3%,金剑铜业、赤峰制药老厂区如期“退城入园”。

  为民服务:绿色发展驰而不息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背景下,红山区持续巩固拓展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布局项目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服务质效,及早介入项目建设前端环节,进一步压缩涉环保事项审批时间,推动生态建设项目早日落地。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中,红山区对赤峰金剑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赤峰中色锌业有限公司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浓度适时监测,赤峰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技改全部完成,技改后年处置能力由原来的每年2400吨增加到每年2700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完毕,核心设备完成采购订货,正在进行基础土建施工。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中,主要从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绿色矿山建设、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方面入手,加强红山自然遗迹保护区管理,增设碑界、标志,界定保护区边线,严禁在保护区内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性开发建设活动,红山区内6个矿山治理任务通过验收。农业投入品零增长。2019年,全区减少农药使用量0.6吨,降低2%;化肥使用量减少0.01万吨,降低0.6%,农膜回收利用率增长3%。

  红山区安排专人对入园项目从环保准入、规划选址、污染防治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落实园区规划环评,把好预审关,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严防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都是红山区从源头防治污染、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园区健康发展,确保符合规划及环境要求的重点项目顺利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陈秀俊)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