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特刊②】只争朝夕 逐梦小康
内蒙古新闻网  21-02-25 16:3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养牛“小富翁”变形记

  孙林家的“扶贫牛”。苏雅拉其其格摄

  6年前,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混都冷嘎查脱贫户孙林家因病、因学致贫,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6年后,孙林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响当当的养牛“小富翁”。2月23日清晨,天刚露白,孙林已经忙碌开来。铡草料、清圈舍、观察每头牛的生长发育情况,这些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天气虽冷,孙林却丝毫不觉得辛苦。作为靠双手脱贫致富的代表,这几年,他结合政策苦干实干,养牛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致富路子越走越顺。

  时光回转到2015年,那时的孙林一家人还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他的父母身患残疾,父亲常年卧床养病,无劳动力,女儿孙月正在校读书,全家无稳定收入来源,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这一年,孙林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孙林心里总不是滋味:“我有手有脚,为什么要当贫困户?”想脱贫、要脱贫,成为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为了不负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恩泽,也为了一家人能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孙林鼓足了干劲儿。2016年,孙林在一次和亲戚的聊天中得知,近几年西门塔尔牛市场行情好,这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摆在孙林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资金。正当他为这事儿愁眉不展时,驻村工作队和嘎查“两委”得知了他的想法和困难,主动来到孙林家,帮他谋划脱贫思路。

  驻村工作队利用产业施策资金,为孙林购买了6头基础母牛,共补贴6万元。这几头“扶贫牛”的到来,让孙林一家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孙林把这些牛当成宝贝一样精心饲养,每天都要把牛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按照营养配比给牛投喂饲料。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小牛犊一头接着一头地顺利产下。2017年,两头牛犊出栏卖了8000多元。2019年,又出栏两头牛,挣了2万多,这让孙林笑得合不拢嘴。

  在健康扶贫政策的保障下,父母的身体状况也日渐好转,孙林心里踏实多了。2018年,女儿顺利考上了理想的院校,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和国家各项助学补助金共计2万余元。

  2020年,孙林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又主动申请了2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用来继续发展壮大他的养牛产业。如今,在孙林的牛圈里,9头西门塔尔牛个个膘肥体壮,家里的年收入也实现了翻倍增长,达到了8.7万余元。“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只要脚踏实地好好养牛,我们家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发了牛财的孙林正底气十足地朝着小康之路大步前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日查高敏娜 实习生萨其茹拉)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凝心聚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目前,内蒙古累计完成脱贫任务15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标注脱贫,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蒿松沟村的幸福守候

  周晓罡帮脱贫户干农活。

  春节刚过,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蒿松沟村驻村干部周晓罡就忙着入户统计档案、更新数据、了解每家每户的状况,研究着脱贫户的产业发展等相关情况。驻村一年多的时间,周晓罡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走农户、想策略,成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贴心人”、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和脱贫攻坚的“追梦人”。

  “周晓罡就是我们当地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啊。到村里扶贫后,经常到我们家里来,得知我们两口子身体不好,给我们分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挣得挺多,活儿还不累,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奔头了。”说起驻村干部周晓罡,蒿松沟村村民韩东升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韩东升是2016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股骨头坏死,不能干重活。妻子也经常生病,家中三个孩子,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还在上学,生活得非常拮据。周晓罡的出现,让他们树立起致富增收的信心,全家人充满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这两个公益性岗位特别给力,让我家的收入有了保障。我们下班后再养养牛,还能照顾孩子学习,现在全家每年的收入大概有七八万元呢。”韩东升对记者说。

  “周晓罡还是我们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呢。”55岁的朱广瑞打开了话匣子“,2016年,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驻村干部到村里宣传养牛的政策,一下子吸引了我。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贷款5万元购买了3头牛,没想到,靠了这3头牛,我竟然真正脱了贫。”

  短短4年多时间,朱广瑞从刚开始的3头牛,发展到如今的14头牛,初步估算,这14头牛总价值30万元左右,这是他实打实的“钱袋子”。

  “我能从一个养牛小散户变成规模养殖户,实现真正的翻身,就是因为周晓罡的一番话。2019年,周晓罡来我们村驻村,他跟我说,养牛人就如同是爬雪山过草地过来的战士,再努努力很可能成为将军,成了将军才能真的致富奔小康。一席话让我有了新的梦想。在他的帮助下,我家的牛群越来越壮大。这几年先后卖了8头牛,还清了贷款,剩下14头牛就是我的纯利润啊。”朱广瑞言语之间满是对周晓罡的敬佩。

  “脚下多沾些泥土,心中才能常念着群众。”2019年7月,初到蒿松沟村进行驻村帮扶工作的周晓罡,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遍访贫困户、边缘户,以最短的时间走访完了全村的79户贫困户,先后慰问本村困难学生18人,捐赠学习用品、衣物约3000余元。

  了解到蒿松沟村大部分村民以养殖和种植为主,周晓罡同驻村工作队就积极开展产业指导培训,并配合旗相关单位开展的畜牧养殖和家禽饲养、农作物标准化种植等劳动技能培训,让村民快速掌握了科学的种养殖技术,推动了蒿松沟村的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养牛435头、养羊1400只、养猪68头、养驴52头。

  在驻村扶贫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晓罡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好,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取信于民“。守候在蒿松沟村,能时常看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后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位串百家门、干百家活的驻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塔娜 实习生 邱月 朱星然)

  链接: 内蒙古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通过抓党建促脱贫,使贫困地区基 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在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中工作能力水平 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了扶贫工作基础。2016 年以来,累计向脱贫攻坚 一线选派优秀党员干部 8.5 万名,目前全区有 8689 个驻村工作队、32180 名驻村干部。在防疫抗灾过程中,驻村干部冲在前、干在前,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从穷山沟迁进“福窝窝”

  脱贫户张官喜的新居。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句顺口溜出自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毛虎沟村委会主任郭八斤之口,这也是过去该村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5年以前,毛虎沟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地理位置偏远,村民出行不便。2015年,土贵乌拉镇对分散居住在4个自然村的78户156名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作为安置区建设用地,整合多方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成路、水、电、房、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移民新村,极大地解决了群众住房、用水用电、看病等难题,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我家原来住的是土房,年久失修,走风漏雨,成了危房。我做梦也没想到自个儿能住上这‘福窝窝’。”走进毛虎沟移民新村贫困户郭换喜干净明亮的新房,记者切身体会到了他满满的幸福感。59岁的五保户郭换喜望着眼前笔直的油路,喜上眉梢:“现在出门方便多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一条油路通土镇,再也不用爬大坡。”

  顺着村前的油路上望去,“毛虎沟农家乐”与一排排整齐的新建平房屹立于村中,大红灯笼随风摇曳,过年喜庆的氛围还没有消散。

  “现在村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今年52岁患有残疾的脱贫户张官喜高兴地说“。村委会给我安排了保洁员岗位,入股了村里的种养殖合作中心,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能有现在的好光景我满足啦!”

  “要想让贫困户脱贫,必须有长期性的产业做支撑。”据了解,依据全旗产业布局,因人因户施策,同步考虑搬迁群众的增收措施,察右前旗针对移民后的毛虎沟村贫困户,除享受农村低保、五保、养老、退耕还林(草)等政策性补助、入股光伏项目外,还成立了沟里美种养殖服务中心,新上了经济林项目,多措扶贫让贫困户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告别了贫困。

  毛虎沟驻村第一书记陈煜良告诉记者,毛虎沟村把发展绿色经济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改善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目标。他们利用原毛虎沟村搬迁拆迁房屋的复垦土地,鼓励引导全村村民发展经济林710亩,种植苹果、白杏、李子等,两年后果树挂果可带动移民户稳定增收,保守估计年人均能增收1000元以上。

  2月22日,还没出正月,村东特色果树经济林基地就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一边安装地埋管,一边给树苗浇水。

  “为了这片经济林,旗领导从基地选址、挖坑、运树苗、植树做了不少工作。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我有信心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陈煜良说。

  2017年,毛虎沟村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有15户28人,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如今,贫困发生率从17.9%降至0,毛虎沟人民正在大步迈向幸福生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皇甫美鲜实习生张舒君)

  链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乃至整 个“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农村牧区工作第一位的任务。乡村振兴作为新 时代“三农三牧”工作的总抓手,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好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方能推动我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 全面振兴。让农村牧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