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蒙
张立民
王宇婷
陈鸿润
□文图/记者 张宇曦 通讯员 韩涛
春节,更多人想到的词应该是“团聚”,每个人都愿长途跋涉、穿过人海,在窗外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与家人齐坐桌前,共享年夜饭,欢聚一堂。但是2021年春节,许多异乡人不仅选择了就地过年,春节期间还依然坚守岗位。思乡是本能,坚守是职责,春节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守护万家“温暖”的热电人。
母亲知道陈鸿润选择这个行业,春节坚守是常态。怕她想家,在视频时总说:“你是共产党员呀!舍小家,为大家,在哪儿都是家。无论在哪儿,都是团圆年。”“是啊!这样想来,母亲在家办年货、大扫除,准备着‘小家’的年;我们在岗位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保障工作,不也是在筹备‘大家’的年吗?”在浓浓的年味中,家在赤峰的陈鸿润坚守岗位,轮换设备、排查隐患,保证机组设备有备有用,状态良好;冷油器、空冷器等换热装置进行清扫,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制定保电供热预案,细化调整,保证节日期间安全稳定。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喜迎新春贺新年。
今年,家在吉林的张立民是第三年在单位过年。去年本打算回老家陪父母,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他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最终选择了在单位值班。今年,仍然是在单位值班的一年。
仔细回想起来,这五年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自己逐渐的成熟,父母也在一点点变老,父母本就羸弱的身体在历经辛苦劳作半生后也开始变得每况愈下。但无论他怎样劝说,每年春天父母都会在自家院子里养上许多鸡、鸭、鹅。他担心父母的身体,曾试图阻止过,因为现在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但父母仍是坚持去养家禽,为的就是他过年回到家里能吃到“家”的味道。他还回想起小时候在家过年,父母给买的一小盒鞭炮就能乐得开花,可是现在父母知道能给孩子的不多,也就只有那满院子的鸡、鸭、鹅。但对于他而言,这都是来自父母的爱,这份快乐从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打了折扣。
春节期间,燃料分场的王宇婷坐在电脑前核算1月份的煤款、运费,心里却记挂着远在哈尔滨的父母,早在哈尔滨暴发新冠疫情的时候,父母就叮嘱她提前多买点好吃的,万一家里这边疫情严重了就做好就地过年的准备。其实,就地过年,她早就准备好了,也知道父母也早早准备了一堆她平日里爱吃的,“虽然我不能陪伴在你们身旁,但是通过视频我依然在你们左右。”和父母的视频中,她希望父母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万事顺心,新年快乐!
虽然成为通辽热电公司一名运行人员还不满两年,但“监盘一分钟,安全六十秒”的信念已经镌刻进刘蒙的脑海。这是刘蒙第二年不能回赤峰老家过年,如同军人以保家卫国为使命,保障锅炉及辅机运行平稳就是他的使命,每每看到高楼里数不清的家庭,因为热电人的付出而灯火通明温暖舒适,他就仿佛听见了《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说“班长,我觉得修路有意义!”而坚守在“有意义”岗位的他却并不孤单,班里的同事们对他都很照顾,有邀请他回家一起吃年夜饭的班长,有介绍去哪儿采办“年货”省钱的老师傅,还有商量一起视频跨年的同事们,公司领导更是细心为他们这些不能回家的员工准备了专门的假期餐,一切让他如同置身于一个大家庭般温暖。
这个春节,他们无法像医护工作者一样救死扶伤,无法像解放军战士一样逆行前进,也无法像那些志愿者们一样无私奉献,他们能做的仅仅是不成为抗疫路上的绊脚石,谨记自己岗位的职责以及使命,保证热用户过上温暖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