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双兴村村民杨庆富家,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了“哞哞哞”的牛叫声。
“你看我家这几头牛长得多好,全靠它们我才脱了贫,今年是牛年,我更得加把劲把牛养好,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杨庆富给牛添着饲草料,笑着说。
杨庆富今年69岁,过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长期靠种地维持生活,年份不好的时候,不但不挣钱还会赔钱,生活一直比较困难。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9月,杨庆富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引导下,贷款4万元购进了3头能繁母牛。
近年来,突泉县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及收储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按照"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农牧结合思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带动、优化服务等系列措施,扶持养殖户发展大畜养殖,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让畜牧产业促进全县农牧民增收致富。
“养牛是个精细活,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牛添草料、每天都要清理牛棚。”这3头牛买回来后就成了杨庆富的“宝儿”,为了养好牛,他下了一番功夫。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经过精心饲养,杨庆富家中牛的数量达到了8头,2020年初,他出售了两头小牛犊,赚了2.6万元,彻底脱了贫。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杨庆富发展产业脱贫的故事只是我区产业扶贫的一个写照。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发展改革扶贫工作推进组和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区着力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下真功。发挥农牧资源优势,打造扶贫产业。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推动形成15个优势扶贫产业带和11个扶贫产业集群,产业项目覆盖全区80%以上贫困人口。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4.1亿元,向贫困地区倾斜农牧业发展资金44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7.6亿元,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念好“产业经”,奏响“富民曲”。自治区通过产业扶贫给贫困户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培训,提升凭困户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区各地通过“菜单式”扶贫、托管经营、保底订单、务工就业、技术服务、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模式,把贫困户嵌入扶贫产业链条,真正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截至目前,全区与贫困户有紧密利益联结企业1004家,带动贫困人口55.71万人次。全区发展农牧民合作社4169个、家庭农牧场906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7万人,带动贫困人口35.25万人次。积极总结推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扶贫模式,全区9个带贫减贫模式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