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玲,“代表通道”上讲述“土豆变金豆”传奇
内蒙古新闻网  21-03-05 09:4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3月5日早,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从事草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5年的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研究员郭艳玲,亮相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分享了助力脱贫攻坚的经历和感受。

  “作为基层代表,您一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请您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助力脱贫攻坚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郭艳玲自豪地说:“去年,内蒙古的贫困人口也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这一成绩的79%以上归功于产业扶贫,也凝结着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技推广人员的辛勤付出。”

  郭艳玲所在的乌兰察布市被誉为“中国薯都”。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收入几百元。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收入两万元左右。全市一年原原种生产能力为5亿多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达1.5亿元,小土豆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现在,我们当地的农民经常讲这样一段话:家家都种山药蛋,年年收入两三万!”郭艳玲说。

  农技人员研究推广的每一项新技术和新品种,都是经历多次失败才换来的成功。2018年那次失败的经历,郭艳玲记忆犹新。当时,她做了十多个燕麦品种试验,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不敢有丝毫马虎。正当她看着健壮的燕麦穗展望丰收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瞬间把它们打倒在地,郭艳玲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可是我们像呵护孩子一般精心呵护出来的生命啊!”至今说起来,她仍然唏嘘不已。

  正是一大批像郭艳玲一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加快了农牧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郭艳玲说:“我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戴宏)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