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 这支感恩的山歌唱给您
内蒙古新闻网  21-03-05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党报联推MV

  唱支山歌给党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不能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

  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

  内蒙古日报、广西日报、西藏日报、宁夏日报、新疆日报,

  派出记者走进多个已经脱贫的少数民族村屯,共同推出融媒体特别报道

  《各族同胞喜脱贫唱支山歌给党听》,

  去记录脱贫群众开启的幸福新生活,

  去感悟各族人民

  “党的光辉照我心”的感恩之情。

  各自治区主要脱贫数据

  内蒙古自治区

  80.2万贫困人口脱贫,57个贫困旗县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出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

  474.5万贫困人口脱贫,54个贫困县摘帽,5379个贫困村出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08.9万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666个贫困村出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

  62.4.万贫困人口脱贫,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

  西藏自治区

  62.8万人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摘帽,2440个贫困村出列。

  内蒙古苏林毛都嘎查:

  养牛致富向前“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脱贫户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采摘成熟的香菇。
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苏林毛都嘎查脱贫户呼达古拉养牛致富。

  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皓 唐丽雅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苏林毛都嘎查,路两旁的积雪正在慢慢消化,春节过后的首个工作日,驻村第一书记邓阿木正前往脱贫户呼达古拉家。

  邓阿木推开呼达古拉家的大门,干净整洁的农家院映入眼帘:饲养的鸡群在觅食,玉米晾晒在院内,院南侧呼达古拉正在往牛槽里填注青贮饲料。

  看见邓阿木,呼达古拉忙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打起招呼。“忙着喂牛呢?”邓阿木开口问道。

  “这19头牛里揣犊的11头母牛,马上就下小牛犊了。”呼达古拉的脸上露出了止不住的喜悦。

  说起养牛,去年呼达古拉家有8头牛下了3头牛犊、5个牛牤子,卖了6.5万元。这些钱除了日常的开销,呼达古拉两口子攒了起来给两个孩子交今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等。

  呼达古拉有俩女儿,大女儿去年刚上高中,小女儿也开始念小学了。政府为呼达古拉一家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自初中起就给大女儿每年补助2000元,上了高中补助费增加为2400元;前年给小女儿落实了学前教育补助3178元,去年还发放了教育补贴1800元。

  据统计,过去一年科左中旗共为3550名建档立卡在校学生发放就学补助资金1173.4万元,切实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为孩子们托起了美好未来的新希望。

  邓阿木和呼达古拉走进屋里,两人攀谈起来。聊着聊着,往事在思绪间回忆。

  “头些年住的是土房,赚钱少,日子过得特别难,心里着急也没办法。党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把咱们家识别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国家补助给了咱7000元扶贫资金,我就搞起了养殖。”聊起脱贫的过程,呼达古拉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嘎查有驻村书记点对点帮扶,镇里又派来了教养殖的技术员,组织培训、讲技术,还上门手把手教知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苏林毛都嘎查只是科左中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科左中旗推行肉牛全产业链扶贫举措,依托肉牛产业发展优势,推行“小规模、大群体”,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推行“1头牛+1亩青贮”养殖模式,重点实施“菜单式”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截至目前,该旗贫困户肉牛存栏突破7万头,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如今,科左中旗正在就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谋划前行,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营生,咱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牛’的!”邓阿木对呼达古拉说道。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小屋内,暖暖的。

  广西百坭村:

  “秀”出乡村新画卷

广西百坭村群众与驻村第一书记(左二)分享丰收喜悦。受访者供图

  广西日报记者/凌聪 韦鹏雁 通讯员/张继波

  雨水节气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来自贵州的水果收购商郑友友上门提货,一辆辆满载砂糖橘的小货车驶出村口。“黄文秀书记生前探索网上销售路径,把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建起来,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农特产品。”该村致富带头人班统茂说,这个丰收季,全村共销售100多万公斤砂糖橘。

  百坭村坐落群山之间,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壮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5%。曾经,这里交通不畅、产业基础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较落后。2018年3月,黄文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2.88%。2020年,随着最后9户贫困户脱贫,全村实现贫困人口“清零”,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黄文秀绘制的百坭村“民情地图”,清晰标记着贫困户的具体位置。如今沿着地图探访,家家户户都变了模样——班统茂住进3层楼房还新买了小车,罗向诚的榨油坊和小卖部扩大了规模,廖氏电家里有了新厨房和冰箱……“文秀书记在任时打下了很好的脱贫基础,村里的发展和改变离不开她的努力和奉献”,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说。

  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向前,不时有摩托车或运送农用物资的货车穿梭而过,这条水泥路全长22公里,连通11个屯。路未修通前,一遇大雨,山路泥泞,村民出行严重受阻,车辆进出更是困难。接替黄文秀担任驻百坭村第一书记的杨杰兴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让全村屯屯都通上了水泥路,让村庄发展驶上快车道。

  路通产业旺。百坭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村民合作社发起成立百色秀起福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秀起福地”“百坭”“秀美百坭”3个商标,依托荒山、林地、谐里河培育和发展杉木、砂糖橘、蜂蜜等多种特色产业,构建产销新模式,拓宽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0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

  新的一年,百坭村一幢幢农房换上了白墙、红窗、青色琉璃瓦的“新装”,也迎来了“新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黄文秀影响选择返乡发展。1998年出生的大学生罗彩航在今年1月正式成为村委会委员。“去年以来,初步统计有50多人返乡发展,村里好几个大学生表示志愿服务家乡”,周昌战说。

  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结束后,百坭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积极协助上级部门开展征地动员和配套产业发展引导工作,依托“时代楷模”陈列馆、文秀党建长廊、扶贫吊桥、纪念渠、产业园等载体,以“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富”的发展思路,规划教育培训基地、河道整治、民宿建设等项目,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宁夏明台村:

  摘“帽”开启新征程

宁夏群众笑脸。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杜银双 李霞霞摄

  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杜银双 李霞霞

  “去年,我摘掉了两顶帽子,一是摘掉了‘病帽子’,头不疼了;二是摘掉了‘穷帽子’,生活越来越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堡镇明台村村民路国琴说。2月22日,记者走进路国琴家,青贮饲料堆满院,窗户上贴着大红喜字,沙发、电视、冰箱等家具一应俱全,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摆”在了记者眼前。

  提起以前的生活,路国琴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一家七口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她患有神经性头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丈夫谢国军身上。在燥热难耐的夏季,路国琴仍戴着毛线帽子。每次她走在路上,总被村民问起“你头上的帽子啥时候能摘掉?”她无言以对。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谢国军贷款养牛,经过精心喂养,牛长得膘肥体壮,卖上了好价钱,盖起了大房子。治疗后的路国琴病情有所缓解,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路国琴也摘掉了“病帽子”“穷帽子”,还给儿子娶了媳妇。

  和路国琴一起摘“帽”的,还有整个明台村。村民柴文琴在离家只有一公里的西吉县红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负责点菜籽、摘菜,一个月挣2400元。目前,西吉县桃花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着1000亩冷凉蔬菜,300多名村民因此在家门口实现了打工赚钱梦想。“去年,我们共支付工资达400万元,带动当地100多户村民发展了300多亩露地辣椒,增加了村民收入。”该合作社负责人伏小刚说。

  “明台村以种植冷凉蔬菜、养殖肉牛为主要产业,去年,明台村种植了370亩冷凉蔬菜,肉牛存栏280头,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稳定实现了脱贫目标。”明台村党支部书记贾申勤说。2020年11月16日,整个西吉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宁夏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明台村致富带头人喜登科2014年就开始贷款养牛,从仅有的3头牛扩大到17头牛,每年出栏2头牛,收入5万元。他并不满足于此,计划在5年内把牛养到30头,到时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

  新疆胡木丹村:

  多元产业喜增收

 2020年7月13日,莎车县拍克其乡萨特玛库木村农民在采摘万寿菊。近日,莎车县13万亩万寿菊进入盛花期,当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采摘。新疆日报记者 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

  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3月2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村民们正忙着购买春耕物资,打理庭院,为今年的春耕做准备。

  胡木丹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全村耕地面积只有940亩,人均耕地只有八分,主要以核桃种植为主。过去村里的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和玉米,产量低、收入少,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

  如今还是这片林、还是这块地,因地制宜发展的林下养殖,让全村实现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曾紧锁愁眉的乡亲们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村民麦麦提艾力·图尔荪巴柯这几天除了一直忙着自家的核桃地,还在和哥哥努尔麦麦提·图尔荪巴柯一起计划采购1万多只鸡苗,谋划合作社今年的发展。

  麦麦提艾力和努尔麦麦提曾经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通过经营胡木丹村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兄弟俩双双脱贫致富了。

  麦麦提艾力一家生活的变化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哥哥努尔麦麦提在网上看到四川成都一家金雉鸡养殖厂靠养金雉鸡一年可以挣不少钱,这瞬间点燃了努尔麦麦提的创业热情。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找到致富方向的努尔麦麦提成立了胡木丹村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吸纳村民参与养殖、管理。2018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又拿出整合资金50.9万元,在250亩核桃树下建设了金鸡养殖园项目,集中修建了103个养殖鸡的拱棚,覆盖贫困户103户,形成近5万只红冠黑鸡养殖规模,总收入超过250万元,仅林下养鸡一项,让贫困户每户年增收1.5万元。

  “现在村里和以前比变化太大了。房屋都是富民安居房,道路也是宽敞干净的柏油路。村里的牛羊托养、兔子、鸽子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让我们在村里就能创业就业。我家去年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钱包鼓了,底气足了,现在的生活和晚上的路灯一样,亮堂堂的。”麦麦提艾力乐呵呵地说。

  麦麦提艾力和努尔麦麦提的故事,还只是胡木丹村村办小产业的一个缩影。“靠单一产业来支撑长远致富还不够,我们拓宽了村里产业覆盖范围,实现持续稳定的增收,让人人有钱赚、家家有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访局驻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第一书记李玉刚说。自2018年以来,胡木丹村先后建成了胡木丹村牛羊(托养)养殖、核桃加工、服装裁剪等8个合作社和1个扶贫车间,形成了大户带贫困户、能人带困难群体的格局,全村40%以上的贫困户参股合作社、90%以上的劳动力在合作社就业,基本实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

  西藏卡若村:

  奋斗换来幸福甜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白纳村致富带头人格桑次仁在家里过年。西藏日报记者 潘多 次仁平措 摄

  西藏日报记者 周婷婷

  随着藏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西藏自治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在万家团圆之时,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的洛松郎直却没有闲下来,他想趁着过年采购年货高峰期再推一推卡若村泡菜加工厂的产品。

  2019年7月,卡若村扶贫项目泡菜加工厂建成投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上半年,洛松郎直承包了当时效益欠佳的泡菜加工厂。面对全新的行业,他并没有退缩,多年的创业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奋斗带来的幸福。

  6年前,这位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小喜欢绘画的他,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不得不回到家里挑起家庭重担干农活、放牧,把画画的梦想埋藏在心里。

  2015年,洛松郎直通过参加农牧民技能培训终于走上了绘画之路,学成后开始参与绘制墙体彩绘工作。后来在卡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洛松郎直创办了公司,承揽更多的藏式墙体彩绘工程,生活从此改变。

  小有成就后,洛松郎直饮水思源,不断尽己所能帮助其他村民增收,斯郎曲珍便是受助者之一。

  由于要照看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和常年身体不好的老母亲,斯郎曲珍无法离家从事稳定的工作。洛松郎直知道后便召她到泡菜加工厂做零工,时间灵活且每干一天就有150元工资。只要一有空,斯郎曲珍就会到岗。一个月下来,虽然工资收入不算多,加上其他政策性补助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宽裕了不少。

  “国家的政策好,斯郎曲珍又肯干,她家很快就脱了贫。”卡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博告诉记者,卡若村村民勤劳耐苦,如果家中劳动力多,一家人的日子更是越过越好。

  丁增卓玛有4个孩子,老大洛松西热在2017年时拿出家中积蓄,贷款5万元,又找亲朋好友东拼西凑了18万买了一辆二手双桥货车,在卡若村附近跑运输。离昌都城区近,附近工程项目多,虽然辛苦,但一年下来能有十万左右纯收入。

  时隔一年后,老二斯郎曲扎就近择业,成为了一名辅警,实现工作和收入双稳定。而老三洛松江村毕业后通过招聘会进入江达县玉龙铜矿工作,这让丁增卓玛再次安心下来。

  “小儿子考上大学后,村上每年都会发1.5万元奖励金,他上学的费用完全不用我们操心。今年他就要毕业了,我还是希望他能考上公务员,多去基层帮助更多的老百姓。”丁增卓玛对小儿子的期望颇高。

  虽然孩子们时常会给老两口零花钱,但丁增卓玛和老伴儿仍会在空闲时间出去打零工。他俩和所有的卡若村民一样,始终坚信幸福的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

内蒙古日报

广西日报

西藏日报

宁夏日报

新疆日报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