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情牵北疆,各族儿女感恩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4次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了内蒙古在全国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指明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2500多万各族儿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砥砺奋进。总书记的切切期望,为祖国北部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内蒙古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祖国的怀抱中走向发展、走向繁荣。
守望相助 共创美好生活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的讲话
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脱贫攻坚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的讲话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贯彻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产业转型不停歇
坚定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内蒙古加快全行业全领域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
内蒙古注重发挥创新驱动的推动作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全区电力装机由2015年底的1.03亿千瓦增加到1.36亿千瓦。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33%,全社会用电量的18%以上来自新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0万吨。内蒙古全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赋能”自治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发展。
构筑绿色万里长城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在山水之间挥毫泼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00余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200余万亩,年均完成草原建设面积3000万亩,居全国首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成一批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厚植生态优势,让内蒙古绿色动能愈发强劲。
守好祖国“北大门”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有国才能有家”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内蒙古各族儿女心中,守土固边成为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行为自觉。无数牧民护边员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公安边防民警以及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筑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
草原110、蒙古包哨所、奥特尔流动警务室、“24小时警局”等特色警务,形成多元化矛盾化解、全方位平安守护、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猎鹰”“巴尔虎”等特战分队,成为反恐维稳、扫黑除恶的“重拳”;“云剑”“震慑”等系列专项行动取得喜人战果,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两源”基地展新颜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牢牢把握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战略定位,能源产业千帆竞发,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煤制油气和煤制烯烃完整煤化工产业链已经形成,年转化煤炭超1亿吨。全国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已建成,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也跑出了“加速度”。内蒙古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等新材料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已经锁定。
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内蒙古人均土地面积是全国的6.47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4.75倍。
日照充分、雨热同季,“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自西向东渐次排布,发展现代农牧业,内蒙古丽质难掩、优势独具。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蹄疾步稳。2020年,自治区粮食产量732.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肉类产量260.7万吨,实现“十六连稳”。
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
内蒙古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内连八省区,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作为祖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组成部分、“欧亚大通道”的节点,发挥着祖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
“十三五”以来,全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服务过境中欧班列占全国近50%,回程货物品类不断增加,口岸通关时间不断缩短,通关成本大幅度降低。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日益显现。
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凝心聚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
内蒙古累计完成脱贫任务15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标注脱贫,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内蒙古将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版新闻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