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之贯彻乡村振兴篇
学习总书记讲话,内蒙古“云端”共话乡村振兴“先行棋”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为此,人民网与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旗县融媒体中心三级媒体线上“云”对话,特别推出《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系列节目,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研究和社会科学专家、基层党支部书记和经济合作社社长在线上交流畅谈如何领会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因地制宜推进相关工作。
作为我国农牧场土地面积最多的省区,内蒙古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好乡村振兴“先行棋”?《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第二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三级媒体“融”联动节目《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录制现场。人民网记者张桂贵摄
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
三级媒体“融”联动节目《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录制现场。人民网记者张桂贵摄
云访谈间内,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表示:到去年年底,通辽全市25.6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冯玉臻代表的发言得到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的点赞:“冯玉臻代表讲的是通辽市的相关情况,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588元,通辽的脱贫农民收入比全国还要高,成绩可喜可贺。从通辽可以看内蒙古,从内蒙古可以看全国。”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内蒙古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所以可喜可贺,是因为这份成果来之不易。
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特别是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分散偏远的边境牧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兴安盟扎赉特旗哈日础鲁嘎查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漫长寒冷的冰封期给当地脱贫攻坚爬坡过坎增添了不少阻力。
春节刚过,兴安盟扎赉特旗哈日础鲁嘎查的村民们便忙碌起来。嘎查驻村干部赵志强告诉记者,过去的哈日础鲁嘎查,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玉米种植和家畜养殖,由于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人均收入较低,嘎查也成为国家级贫困地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哈日础鲁嘎查积极推广黑木耳扶贫项目,成立村级黑木耳菌棒生产基地,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棒。同时成立黑木耳合作社,村民入股共同管理分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致富项目,每年能给黑木耳种植户带去万元左右的直接收益,现在黑木耳已经成为扎赉特旗特色产业之一。
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由于农田水利等设施薄弱,土地退化明显等多方面因素,这里是东北部地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近年来,兴安盟通过设立村级扶贫专干,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接连拔穷根、甩贫帽,脱贫攻坚捷报频传。
张红宇在连线交流中指出,在脱贫攻坚方面,内蒙古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短板。从优势来解读,内蒙古地域广大,特别是从东到西跨度非常的明显,农业包括牧业在内蒙古分布得非常清晰,所以它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也是我们国家的肉类供给区。
“当然,我们也看到它也有明显的弱点,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怎么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内蒙古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是不太一样的。”张红宇说。
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习近平
三级媒体“融”联动节目《两会千里眼——来自草原的报告》录制现场。人民网记者张桂贵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兴安盟科右前旗双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宗乃全,在线上向专家“问计”。“这几年双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老百姓幸福感增加了,下一步,该怎样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增收致富、稳住脱贫成果?还请专家支支招。”
对于宗乃全的问题,张红宇给出了回答:“无论是粮食还是牛羊肉产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有很多文章可做。”
“内蒙古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包思勤表示,“三农”工作已由过去集中脱贫攻坚转移到现在的乡村全面振兴中来。下一步,产业如何衔接、生态怎么建设特别重要。如何把产业振兴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内蒙古实现乡村振兴要抓住的重要问题。
冯玉臻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是抓产业;而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则在于抓住用好用足五年过渡期政策,确保机构、队伍、工作平稳有序过渡,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抓细抓实,让更多的农牧民在产业链中增收。
“近年来,通辽市把牛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幸福路’,牛产业是通辽市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黄牛存栏达到295.5万头,肉牛屠宰达到近100头,年生产肉类50万吨。”冯玉臻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集种业、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图标被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赶着黄牛走上致富路”已成为通辽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共识。
内蒙古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康庄大道。包思勤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要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内蒙古发挥特色产业就是要利用好玉米、马铃薯、牛羊肉等有基础的产业集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同时通过延长产业链,挖掘产业潜力。”
包思勤所说的“马铃薯”产业有怎样的传奇故事?一颗土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引领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大产业?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小小马铃薯成为致富大产业。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种植面积达350万亩,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在当地,全市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总收入的53%,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发展好马铃薯产业,成为乌兰察布市农牧民致富的关键所在。
如今,市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打造从育种、种植到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让“土豆”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豆”。
如何将产业发展与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张红宇开门见山地指出:“建议内蒙古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草原游。”
包思勤也在访谈中一一拆解内蒙古优势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他表示,内蒙古也可以发展生态文明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这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紧密衔接起来。
想实现乡村振兴,尤其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之一。过去人们常说在盛夏七八月份到内蒙古看草原,实际上,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四季四景”,五彩斑斓的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一年365天都让人流连忘返。如今在内蒙古,“农家乐”“牧家乐”遍地开花,旅游业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20年,内蒙古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04.06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64.68%和52.74%。
据介绍,内蒙古以重点旅游景区、休闲农牧业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乡村旅游点、农牧家乐等连点成线,推出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选择好产业只是一个开始。”全国政协委员、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长期致力于内蒙古生态建设。他表示,每个产业里有土地要素、金融要素、税收政策等多种要素,既然做了产业,产业未来就需要走市场、需要产业,就需要品牌化和持续化。“像我们企业主要发展草产业、牧草,也是选择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只有土地、金融、税收都配置上,我们的产业最后才能达到小型规模化,然后才是持续的品牌化。”
“在新冠疫情冲击经济的大背景下,去年蒙草公司短时间内就恢复到疫情前的经营水平,还实现了逆势上扬,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预计增长270%~300%,这背后当地政府减税降费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王召明表示:“2020年前11个月,蒙草公司享受各类税费优惠合计4465.8万元,助力我们轻装上阵,专注于恢复生产经营。”
“云端”点对点,线上面对面。嘉宾们在访谈间既聊出了心里话,也找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思路。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情真意切,高屋建瓴,未来仍需内蒙古各族群众干部学懂、弄通、做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下好乡村振兴这步“先手棋”,共同描摹内蒙古发展新蓝图。(白建平 张桂贵 富丽娟 陈立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