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多元帮扶,长效巩固脱贫户:“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近年来,武川县始终坚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用精准识别,多元帮扶,长效巩固,走出了一条稳定脱贫的新路子。在帮助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搞增收、助发展,防止返贫,志智双扶。今年2月份,中共武川县委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走在奔小康的大路上
3月11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武川县可镇福如东村小花以力更村村民张小仁家,作为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他不但脱了贫,还搞起了养殖,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
据悉,2014年,福如东村充分利用“五到村五到户”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经过4年的时间,全村从仅有的2000多亩水地发展到现在20000多亩水地,水地面积达到95%,引进12家种植基地,土地流转率达到84%,村民的日了终于好过了。其中,张小仁一家旱地改为水地20多亩,使得种植收入大大增加。同年,张小仁因病致贫被识别为贫困户,除产业发展外,经村委会申报,又采取社保兜底的方式,及时把他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有了医疗扶贫后,张小仁治病的花销可报销90%。2016年,在国家帮扶下,张小仁家的危房又进行了改造,这一系列的政策帮扶让张小仁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即便如此,张小仁并不懈怠。2016年,他又搞起了养殖,以增加收入。2017年,经驻村干部积极协调,他以优惠价购买了良种公羊。经过几年时间,张小仁家已有了50多只羊。张小仁算了一笔账,他说:“现在一只小羊可以卖900元,一只大羊可卖到1500到1600元,单依靠养殖羊,我家一年的收入就能破两万。再加上流转土地的6000元收入,公益岗位收入等,我家年收入已经突破3万,近4万。”
在武川县,像张小仁一样的脱贫户有很多,通过精准、多元、长效帮扶,有更多人的生活走在了奔小康的大路上。
扶贫成果显著提升脱贫成效
2019年4月,武川县正式退出国贫县后,该县继续稳固脱贫成效,扶贫成果显著。
据武川县副县长张海涛介绍,多年来,该县一是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继续实行18名县级领导兼任9个乡镇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书记制度,30名县级领导联系9个乡镇、包抓93个行政村、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帮扶部门挂钩帮扶93个行政村,机关干部每周至少3.5天深入所包村开展帮扶活动,2420名干部结对联系帮扶贫困户,91支驻村工作队320人实行5天4夜驻村帮扶。二是在问题整改上持续发力,对我县各级各类扶贫工作检查反馈的各项问题,全面排查、举一反三、逐项销号,制定措施。三是在产业谋划上持续发力。目前,我县实施扶贫项目71个,总投资15244.627万元,目前完工65个,完工率91.5%。全力打造马铃薯、食用菌、燕麦,肉羊、乌骨羊、中药材四条产业链,完善项目村利益联结机制35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075户7751人,9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四是在工作落实上持续发力,优化政策供给,注重脱贫质量,农村常住户住房安全鉴定17565户,实施危房改造105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动态清零。全县9个乡镇共建设531处安全饮水工程,覆盖136358人。投入1390万元完成87个自然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并对11个季节性水质超标自然村进行水源置换。累计为843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助217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投资647.9万元,解决了11所乡镇卫生院设备、药品问题,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贫困户参合率100%,家庭医生应签尽签,统筹支付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五是在稳定增收上持续发力,大力开展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882人。大力开展消费扶贫,依托“源味武川”、“互联网+”扩大线上销售,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与中国通用技术集体定点帮扶,共外销武川县农产品245.87万元,其中销往北京206.66万元。通过北京市门头沟捐赠、呼和浩特市财政资金支持、伊利红利的方式设置各类公益性就业岗位942人,人均年增收3600元。(记者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