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额吉(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2))
内蒙古新闻网  21-03-18 10:18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79岁的都贵玛老人,有个微信群。群里20多人,都亲热地叫她额吉(蒙古语“母亲”)。不过,这些人,没有一个和她有血缘关系。

  故事要从60多年前说起。1959年到1961年期间,我国多地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紧缺。人口密集的江南地区,吃饭压力尤大。政府首先想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的孩子。在周总理指示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孤儿接到内蒙古,由牧民们抚养。

  1960年到1963年间,随着一列列火车北上,近3000名上海及附近地区的孤儿来到茫茫草原。

  其中,28名上海孤儿来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他们年龄最小的不满周岁,最大的5岁,身体都弱,要在保育院调理之后才能送牧民收养。旗保育院19岁姑娘都贵玛,成了这28个孩子的保育员。

  “孩子们来了,我就要保证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都贵玛7岁就没了父母,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

  可是,一下子照顾28个孤儿谈何容易!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教语言、照顾饮食起居……都贵玛白天忙得脚不沾地,夜里也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一旦哪个孩子生病,她还得冒着寒风骑马奔驰几十里送孩子就医。都贵玛不懂汉语,记不住孩子们名字,她为他们缝制了颜色、样式不一的蒙袍用来辨认。

  冬去春来,在都贵玛精心呵护下,28个孩子没有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

  苦与累并不是最痛苦的事,令都贵玛最难受的,是孩子每养壮养大一个,就被领养家庭接走一个。孩子有多少个,她就要经历多少次离别!孩子抱走后,她便跑到保育院后边的山坡上,偷偷抹眼泪……

  转眼60年过去了,当年的孤儿,如今都年过花甲,子孙满堂。不过,在额吉面前,他们仍然像个孩子,经常为“抢”老人而闹得“不可开交”。他们说,只要在老人身边待上一会儿,就会觉得莫大满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18日第 01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