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村,是察右后旗东南一隅的一个小山村,因发展小菊花绽放大民生,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小有名气的示范村,真实展现了近几年察右后旗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其背后也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
陈仕村虽有耕地五千多亩,但多为葵花、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从长远看缺乏特色产业支撑。面对村里年轻人举家外出、留守老人占据主力以及地下水源紧缺的实际,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通过学习考察、走访调研,提出了主打“绿色+特色”牌发展思路。
2017年,察右后旗旗委政府在探索扶贫产业上搭台指路,引进雪菊并免费提供种苗动员各苏木乡镇试种,陈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闻风而动,结合本地贫困户现状,依托地域环境等优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由此率先开启了全旗茶产业的致富梦。
通过四年实践,梦想变为现实。相比于传统的土豆、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这个不起眼的小雪菊种植容易、采摘简便,还经济价值高,真真切切能够给每家每户带来不菲收入,而且要比传统作物节水近一半,还有利于保护地力。这对于水资源紧缺、土质沙化的贫困地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在节水省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等方面迈出了可喜一步。
讲起小雪菊里的大民生,陈仕村驻村第一书记贾乐介绍,雪菊对劳动力强度要求较低,只要村民们能行动、愿意干,老少都能参与进来,相对于其他乡村扶贫产业覆盖面和参与率高出好多,真正能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获、老有所乐,特别是看到几位70多岁的老人在拿到采摘收入时抹眼泪的场景,更真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那份自然流露的获得感、幸福感。
“种植雪菊每年可带动本村及周边2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每年收入的90%都回报给了当地老百姓,户均增收2000—3000元/年,是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产业。”陈仕村党支部书记张亮评价道。
家住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刘瑞,已是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这两年一直在参与雪菊产业发展,2020年老两口获益近4000元,当他和妻子数着一厚沓百元收入时,脸上乐开了花,激动地说:“想不到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挣钱,生活上不用儿女接济,感谢党的好政策好干部啊。”75岁的老村长段福,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雪菊扶贫产业,2020年他获得了6000多元的收益,和其他村干部一致表示明年继续好好干,带领乡亲们致富。
每一点成绩的背后,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几年的雪菊扶贫产业发展中,陈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从试验到实施,从购苗到自己育苗,从十几亩试验田到上百亩示范基地,从大田推广到庭院试点,从本村种到带动帮助周边村种,从不会到明白,一次次摸索,一步步积累,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致富经。为了学到真经,他们“走出去、请进来”,派人不远千里赶赴新疆学习全套经验,还积极争取银保监会等帮扶渠道解决产销问题,虚心接受改进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特别是他们紧紧把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凝聚在村党支部周围,让基层一线力量同心打好脱贫致富“组合拳”。目前,已经构建了以“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牵头)+合作社(经营)+基地(种植)+公司(销售)+农户(参与)”的雪菊产业发展带贫模式,形成雪菊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谈到今后的发展,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班人表示,要继续按照“一村一品”打造雪菊专业村的方向,着力在“扩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向着打造全旗乃至全市带贫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迈进。(记者张雁龙通讯员赵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