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筑巢引凤 智汇乌海 ——乌海市人才工作综述
内蒙古新闻网  21-04-02 11:55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建成乌海市驻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兰州、呼和浩特、大连7个人才工作站,把招商和引才结合起来;

  引进了包括金涌、南志标、武强3个院士团队在内的9家科研单位,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平台支撑;

  对急需紧缺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给予50万元购房补贴,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毕业生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企业每引进1名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政府分别给予用人单位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补资金;

  ……

  “十三五”以来,乌海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不断深化拓展“一心多点”人才格局,积极做好“引”“聚”“留”文章,全市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政策产生的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人才汇聚的热潮正在形成。

  破除瓶颈理念持续深化

  全市上下凝聚起“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就是抓未来”的思想共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容才聚才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针对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市坚持从构建和优化制度入手,制定了《乌海市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方位破除藩篱、畅通渠道,层层压紧压实人才发展责任。以党管人才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用人单位为多点,强化人才服务,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针对引进的符合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行业领域建设刚性需要,能够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实用、紧缺人才,其待遇采取“特事特议”“一事一议”的方式协商解决。针对编制局限问题,医疗系统引进人员按照控制管理,可享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待遇;教育系统名、优、特教师引进采取编制“周转池”的方式解决,在编制总量内采取直接入编或“先引进后补编”的办法,打通人才入编“肠梗阻”。

  此外,乌海市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强化“一把手”抓“战略资源”责任,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资金保障、职能机构建设、引才育才情况等指标细化量化,严格奖惩,倒逼落实。

  精准施策注重引进实效

  乌海市成立引才领导小组,2018年以来,赴兰州、北京、呼和浩特等地高校开展人才引进专项活动,为全市事业单位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1203人。与清华大学签署了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研究生社会实践乌海“初心服务站”,接收了清华大学派往我市的首位挂职干部。

  围绕重点产业,乌海市共建成自治区级研发中心26家、众创空间试点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特色产业化基地6家,累计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开展“草原英才”申报工作,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个人7名、团队3个、人才项目2个。认真做好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接收工作,共有5名博士分别在农牧、卫生系统、市委党校挂职。落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草原之光硕士创业行动”挂职成员岗位安排、服务管理等工作,共有3名硕士到我市挂职。做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申报工作,共有2名访问学者分别到中国矿业大学、中日友好医院访问学习。

  乌海市建立了“乌海市土壤改良研究孵化中心”“乌海市智慧矿山研究孵化中心”等8家异地孵化中心,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合作建立了“兰州大学草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成内蒙古智运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我市组建成立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异地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和人才智力优势。

 乌海市全力打造优医优教普惠区,以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全面抓好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修订完善引才办法,加大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整体提升我市医疗卫生人才学历水平,3年来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4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5%,以教育领军人才、教育科研和管理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实施乌海名师工程,成立76个“名师工作室”。

  强化保障优化成长环境

  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环境和发展前景的竞争。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识才、爱才、用才,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拴心留人”的先决条件。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才在乌海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优秀人才政治引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乌海市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工作,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近3年来,市级领导共慰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突出贡献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0余人次。

  ——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乌海市结合人才引进办法,配套制定《乌海市引进人才使用事业编制实施细则(试行)》《乌海市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试行)》等引进人才在住房购房、配偶就业、编制使用、子女就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的7个实施细则,使政策落地,让人才无忧。2020年,我市为首批261名引进人才发放了“乌海市人才服务绿卡”。

  ——修订完善了《乌海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计划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各类人才活动和兑现人才待遇。

  ——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制定印发《乌海市“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需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智力优势,组织各区、各部门优秀专家到基层一线单位、特别是贫困人口所在地区开展服务活动。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乌海市正汇聚蓬勃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奋勇拼搏,中流击水,为建设“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乌海”不断注入强大动力。(刘春霞)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